11月11日,據36氪報道,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近日被循環智能時期投資人在香港提起仲裁,相關電子仲裁申請書也已遞交HKIAC(香港國際仲裁中心)。
對此,月之暗面向界面新聞記者同步了其委托律所意見,稱銘德律師事務所資深合伙人David Morrison律師表示,該所已接受楊植麟、張宇韜委托,關注到相關仲裁事項,“我們認為該事項既缺乏法律依據,也不具備事實基礎,本所將依法提出抗辯。”
循環智能成立于2016年,是楊植麟和張宇韜上一個共同創業的項目。這是一家定位于企業服務賽道的公司,為企業提供從全渠道溝通數據采集到錄音轉寫、內容挖掘、NLP語義建模、會話分析洞察和溝通實時輔助的完整解決方案。
公開資料顯示,循環智能從成立到2021年共完成五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投資方包括博裕資本、紅杉中國、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真格基金、萬物資本、華山資本。
前述報道指出,此次參與申請仲裁的機構方為7家中的5家,分別為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和萬物資本。而提起仲裁的理由是,楊植麟和張宇韜等人在獲得這5家投資方的同意豁免書之前,就已啟動融資并創立月之暗面。
根據楊植麟此前受訪透露的信息,月之暗面于2023年2月開始集中進行第一輪融資。這也是他與循環智能時期幾位股東產生矛盾的大致時間節點。
因此,該事件的一種可能性是,楊植麟和張宇韜等人在出走創辦月之暗面時,尚未與循環智能股東們就某些利益條款達成一致。但另一邊,通用大模型創業的入局占位和融資進程刻不容緩,導致這個矛盾成為了月之暗面的歷史遺留問題。
事實上,據36氪報道,有知情人士表示,循環智能幾位投資方遲遲未簽同意豁免書的原因,很可能在于對后來在月之暗面所占的股比不滿。尤其在月之暗面估值出現巨幅膨脹之后,新公司的成長性相比循環智能呈現出巨大差距。
一般來說,連續創業者如果沒有獲得前投資人的同意豁免書,可能會影響其后續融資和新投資方打款。但為了推進項目,這種情況也可能被呈現為一種條款約束,使新投資方在“同意豁免書”相關問題未被解決或受到其負面影響時,有權為自己爭取其他合理利益。
據前述報道,作為月之暗面背后的大廠投資人,阿里戰投也涉及圍繞該問題的風險規避。
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月之暗面這家明星大模型創業公司的資本局變得越來越復雜。至于是否會影響到該公司的后續發展,還要看前述投資人的最終訴求以及仲裁事項的相關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