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羅曼
當前,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基金存量約有14萬億元,正面臨退出期與清算期,“募投管退”中的“退”則是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核心環節。若退出不通暢,則會加劇募資端和投資端壓力。
在此背景下,由證券時報主辦的第十二屆創業投資論壇暨全國創投協會聯盟走進上海張江活動于7月19日舉行。在圓桌論壇二“創投退出路徑新探索”環節,與會嘉賓深度探討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最關心的“退出”流動性話題。多家機構都認為,目前國內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投資(PE)機構在退出策略上,高度依賴IPO的單一退出路徑,在A股IPO收緊背景下,更應該激活并購基金、S基金(私募股權二級市場投資基金)、老股轉讓等退出方式,打通一級市場投資再循環。
博世創投中國區負責人孫曉光提到,中國市場每年有約1.5萬家至2萬家企業成功融資,但真正實現IPO退出的企業僅300余家,而通過回購退出的企業則有680余家。一級市場目前有約5萬個項目尚未實現退出,凸顯了退出路徑多元化的必要性。
洪泰基金投資者關系總經理潘楊認為,IPO受阻后,大家在探索多元化退出路徑,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首先,比如并購退出,由于VC/PE機構持有的股權較少,話語權不夠,短期內并購退出不會成為一個主要的退出方式。
其次,老股轉讓退出路徑方面,當前募資環境是由地方國資主導,造成VC/PE機構的有限合伙人(LP)結構基本上以國資為主,但國資又不太支持投新、投早,在老股轉讓環節估值如何計算等,是否涉嫌國資流失,怎么投、怎么退都是當下面臨的問題。
一村資本創始合伙人于彤則表示,IPO放緩的背景下,大家把期望寄托在并購上面,但實際上從去年到今年,整個并購數據是下滑的,主要基于兩點:一是國內并購生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二是并購退出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和以IPO退出為主的投資標的選擇上是不一樣的,若以并購為目的的投資,就需要跟產業方不斷溝通,了解產業方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標的。
OCS企業服務集團執行董事孫蔚蔚指出,近兩年通過企業并購方式退出的機構越來越多。從效率上看,企業并購退出方式比較高效和靈活;從確定性上看,并購的交易價格、交易條件都比較確定,更受人民幣機構的歡迎;從現金流方式上看,當前機構預算收緊,募資困難,并購退出可以大大緩解機構的資金壓力。
當然除了并購之外,目前國內VC/PE機構還寄希望于S基金接盤激活一級市場流動性。漢領資本副總裁、中國代表戰錚認為,S基金在國內的發展空間非常巨大,S基金屬于非常耐心的資本,可以幫助創投基金實現經濟周期跨越的同時,是提升資產流動性的一種新退出方式;但另一方面,S基金要成為賣方的合作伙伴,不應該只是所謂的打折,做一錘子買賣,更多應該是常態化提供流動性方案,不管是對LP還是GP(管理合伙人)。
執中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李淼稱,創投機構需要在多元化退出路徑上不斷探索和創新,才能在當前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她還提到,創投機構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尤其是在并購貸款等方面的合作,將有助于解決退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