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8月9日收盤前的一個小時,新股盟固利盤中大漲近37倍,上市首日收盤漲幅也超過1700%,成為近20年A股表現最為突出的新股之一。同時,它還帶動了其他兩只同日上市的新股股價大幅拉升。新股市場迎來罕見的“瘋狂時刻”。
不過,8月10日,三只新股全部以大跌收盤,其中盟固利跌幅接近50%。
這在新股“新常態”的對比中,顯得較為突兀。隨著全面注冊制的鋪開,在市場化定價的充分博弈下,越來越多的新股表現趨于平穩,甚至多個市場板塊中均存在階段性的不同程度的新股“破發”現象,顯示出二級市場資金對于這些資本市場新面孔的投票態度。
市場很難從傳統的估值視角解釋這批新股的首日飆漲。在估值理論失靈的情況下,對于這批新股的罕見飆漲,市場更愿意從資金博弈視角來觀察原因。例如,包括低價發行提供飆升空間,也包括其間游資買與機構賣并存的資金趨向,還包括小股本和小成交量帶來的杠桿效應(盟固利全天成交額為12.3億元,但是卻能換回超過400億元的市值增量)等。
以杠桿效應為例,新股和次新股流通盤都不大,公司董監高和戰略配售資金又都處于限售狀態,這給資金短期拉抬股價提供了土壤。但這些“外因”都難以成為支撐個股估值(包括新股估值)的長期核心力量。
全面注冊制實施后,市場博弈更加充分,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水平提升。這一方面增加了投資者的選擇,在資金博弈中使估值定價趨于合理;但另一方面,在通往更為市場化的過程中,也容易為投機資金提供土壤,通過急拉、急跌等極端方式來吸籌、派發等現象依然穿梭其間,尤其是游資炒新擾動下,往往容易帶來新股定價和估值的失靈。
而從9日新股的飆升,以及10日的反向殺跌來看,在新股上市漲跌幅限制放寬的大背景下,參與新股博弈的風險在相關案例中體現出更大的敞口。
整體來看,這批新股的狂飆只是個案。實際上,受市場環境和投資者風險偏好的影響,今年以來新股估值水平同比有所下降,在定價方面,整體表現得趨于謹慎。從趨勢來看,未來的新股市場,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的博弈將會更加充分,市場化定價機制也會更加完善。隨著市場逐步走向成熟,多方資金也將更加注重公司的長期價值和基本面因素。在這樣的潮流下,新股的合理定價,也會在市場資金的博弈當中,得到越來越早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