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尤物AV无码色AV无码,无码伊人久久大杳蕉中文无码,亚洲高清网址中文字幕

專訪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把握國產替代紅利 駛向新能源汽車制造主航道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羅曼2023-03-09 04:00

  華工科技/供圖 彭春霞/制圖

證券時報記者 羅曼

展示中國科創力量,助力科創企業發展。最近一期“時報會客廳·對話中國科創力量”欄目,證券時報記者對話華工科技(000988)董事長馬新強。

作為“中國激光第一股”,華工科技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術、光聯接、無線聯接和敏感電子技術為重要支撐的三大業務板塊。

2021年,華工科技校企分離改革的完成,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公司業績大幅增長,2021年度公司營業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近期,華工科技發布的2022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華工科技營收凈利潤實現雙增長,營業總收入120.11億元,同比上升18.14%,歸母凈利潤9.06億元,同比上升19.07%。

就如何進一步打開業務成長空間,馬新強表示,“目前中國工業正加速轉型升級,尤其是汽車產業正向電動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我們將聚焦核心優勢資源投入‘新能源汽車制造及其產業鏈’主航道。華工科技已經進行了前瞻性布局,PTC熱管理系統、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電池托盤焊接系統、安全氣囊弱化裝備等系列產品已經占據國內市場第一位置。我們將圍繞主航道夯實產品力、營銷力、交付力?!?/p>

率先突破激光裝備

“卡脖子”技術

證券時報記者:一路走來,華工科技如何完成蛻變,成為中國光電子產業領域的翹楚?

馬新強:華工科技從成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二十三年的發展歷程,從一開始銷售額不足7000萬元的校辦企業向高科技上市公司、國家級創新企業的蛻變,主要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十年是華工科技搶占先機、蓄勢發展的十年,在這一階段我們完成了上市、跨國收購、戰略聚焦、推出領軍人才發展計劃“獵鷹計劃”,包括基地建設,為未來產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個十年是我們向高端制造、服務型制造轉型的十年,通過推進“大客戶戰略”、“產學研用協同攻關”,開發了一批行業領先的產品,行業領軍企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在這一階段,我們也開始由產品、裝備提供商向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

2021年,伴隨著華工科技校企分離改革的完成,公司重新定義了感知、聯接、智能制造三大核心業務,面向研發、營銷、交付的三大管理變革深入推進,營業收入首次破百億。這一階段,我們更注重創新能力建設,對標國際領先企業,國際化經營以及企業組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證券時報記者:在我國激光產業發展中,公司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起到了哪些作用,為行業的發展作出了哪些突出貢獻?

馬新強:華工科技是中國激光工業應用的先行者。對行業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率先突破“卡脖子”技術,使高精尖的激光裝備深入滲透到工業制造中成為可能。在國內率先突破了光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芯片等一批核心技術,讓中國的激光裝備不再受制于人。

二是率先面向汽車、石油、鋼鐵、工程機械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推進裝備國產化。特別是汽車行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是最大的。我們面向汽車行業開發了百余套標準化、定制化的國產裝備及產線,比如國內首套汽車白車身激光自動化焊接產線、國內首套新能源汽車電池托盤焊接系統等。

證券時報記者:激光作為先進技術,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您如何看待我國近年來在激光領域取得的進展?目前行業面臨哪些挑戰?為突破這一領域的“卡脖子”技術,公司能發揮哪些作用?

馬新強:近年來,激光行業的下游應用場景在不斷拓展,比如半導體、泛半導體行業、新能源行業、工業數智化領域,但相比其他制造業大國,中國的激光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滲透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細分領域工業軟件及控制系統還需加強自主可控。

面對激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華工科技將在自主創新基礎上,持續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單位的合作,堅持以應用為牽引,不僅要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從0到1”的突破,還要實現“從1到100”的跨越,促進自主產品的產業化和規?;瘧?,形成示范效應。

聚集優勢資源

投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證券時報記者: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背景下,華工科技面臨哪些發展機遇和挑戰?

馬新強:對當下的華工科技來說,機遇大于挑戰。首先,國家層面將科技自立自強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來十年一定是創新的黃金期,產業、技術的跨界融合在加速推進,工程師紅利將進一步釋放。

其次,從行業角度,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以及數字經濟的發展,給我們的核心業務帶來了廣闊的施展空間。另一方面是國產化的紅利,我們的產品國產替代空間很大,目前在汽車、半導體、面板等眾多行業中,工業基礎裝備、核心部件、材料必須從國外采購,國產替代是當下必須把握的紅利。

至于面臨的挑戰,隨著業務的發展,我們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特別需要軟硬件復合型人才以及懂經營的技術人才,和懂技術的經營管理人才。

證券時報記者:在國產替代的紅利背景下,如何推動產業鏈價值提升,進一步打開業績增長空間?

馬新強:在推動產業鏈價值提升以及未來業績增長方面,我們已經有了明確部署:

一是聚集優勢資源投入“新能源汽車制造及其產業鏈”主航道。這一領域我們已經進行了前瞻性布局,積累了一定的行業影響力,PTC熱管理系統、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電池托盤焊接系統、安全氣囊弱化裝備等一系列產品已經占據了國內市場第一的位置,客戶涵蓋近八成的國內車企,我們將圍繞主航道夯實產品力、營銷力、交付力。

二是堅持創新至上。2022年,華工科技已投資超2億元用于中央研究院研發、中試基地建設。近期,中央研究院完成了包括高壓壓力傳感器、硅光相干芯片、工業數字孿生平臺、激光加工應用軟件平臺、新能源汽車大燈在內的15個項目的立項,今年擬新投入2億元作為中央研究院運營資金,加速突破核心技術。

三是積極推動國際化經營。經過十余年的積累,華工科技的營銷網絡日益完善,2022年在海外布局了新的制造基地,同時公司擁有一批逆向而行、敢打敢拼的海外營銷人才,包括海外本地員工,公司的核心產品也已經具備了和國外競爭對手PK(競爭)的實力。我有信心,未來三年公司的海外銷售占比可提升到25%左右。

加強創新投入

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證券時報記者:在當下這個階段,在公司的成長性、盈利、創新投入和規模這四個大類指標中,您最看重的是哪一個?為什么?

馬新強:在當下這個階段,我最看重公司的創新投入。“企業前途在創新,創新關鍵在投入,投入重點是人才?!?這是我們一貫堅持的發展理念。沒有創新投入就沒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公司層面來說,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產品具備領先性、獨創性不僅能提升企業價值,也能獲得含金量更高的利潤。目前,華工科技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不斷加強在創新方面的人才、資金、政策等資源投入,才能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生成能力的打造,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國家層面來說,“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為科技企業,我們需要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擔負起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

證券時報記者:華工科技的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是什么?未來想打造成一家什么樣的公司?

馬新強:短期來看,銷售規模、利潤每年保證20%以上的增長,現有的產品要做到“行業領先、國產替代、專精特新”;中長期來看,我們要“參與構建全聯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這是我們企業的愿景。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