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已經成為歐盟的核心氣候政策工具之一。從大國間氣候博弈角度來看,隨著碳邊境調節機制的實施,歐盟在全球碳排放治理中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該機制不僅將迫使與歐盟進行貿易的國家重新評估其碳排放政策,也可能推動更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采納類似的碳關稅機制,以維護其國際市場競爭力。未來的氣候談判和國際貿易關系中,碳邊境調節機制將持續實施是重要關注點。
在碳邊境調節機制政策中,歐盟認可進口產品已繳納的碳成本,這意味著出口國可以通過先征碳稅或者將出口行業納入碳市場的方式獲得減免。因此,對中國來說,碳交易市場成為應對碳邊境調節機制的重要工具。
但是,碳邊境調節機制政策的復雜和多樣將給中國碳交易市場帶來一定挑戰。為此,需要在碳交易市場規劃中提前考慮碳邊境調節機制因素,從而統籌應對國內低碳轉型和外部減排壓力。
近年來,中國已經密集出臺多項碳市場擴容的前期政策。利用碳市場來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已經成為國內碳市場下一步行動的共識。
在碳邊境調節機制背景下,中國碳交易市場將面臨若干挑戰。一是將鋼鐵、水泥、鋁等行業統一納入碳交易市場可能讓大量非出口企業遭遇成本挑戰。如何平衡行業成本增長壓力和出口損失是碳市場擴容的關注點。二是不同產業間的減排成本和效率差異可能導致配額分配不公平,進而影響碳市場價格變動。鋼鐵、水泥等行業可能減排相對困難。擴大覆蓋范圍需在減排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為了不影響企業競爭力和經濟增長,快速提高碳價需要一個合理的上升路徑,并給予企業適應時間。三是碳邊境調節機制的政策走勢尚不明確,未來行業覆蓋范圍和納入時間點有待觀察。目前,歐盟僅聲明將在過渡期結束后新納入行業,但并未指明詳細行業。從歷史發展路徑來看,中國碳交易市場設計多以推動國內減排為目標,而較少考慮CBAM等外部壓力。從地方試點到全國碳市場啟動,原本設想的納入八大行業到只覆蓋發電行業,從側面反映出全國碳市場的設計建設存在各種阻力。未來,碳市場要應對多變的外部政策因素,政策的協調推行恐怕也會受到重重阻力。此外,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也是一大挑戰。
為了更好地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帶來的挑戰,并推動中國碳市場在國內氣候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全面且深入的措施來完善碳交易體系。
第一,制定詳細可行的碳市場擴容計劃,結合國內低碳轉型規劃,循序漸進擴大碳市場的覆蓋范圍。目前,中國碳市場主要集中在電力行業。為了與碳邊境調節機制保持一致,鋼鐵、水泥、鋁業等高碳排放行業將逐步納入碳交易體系。碳市場擴容計劃應結合中國低碳轉型的總體進程以及國內碳市場發展的具體情況,如現有市場參與者的碳排放量、碳市場交易活躍度以及配額分配機制的科學性和公平性。在此過程中,應特別注重各行業納入順序和配額分配機制設計,確保不同產業在碳市場擴容過程中能夠有序參與。鋼鐵、水泥和鋁都是重要的排放行業,需要事前謹慎評估這些行業納入對碳市場的影響,盡可能減少市場波動和經濟沖擊。
第二,應密切關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碳關稅立法進程,建立前瞻性的碳交易市場建設框架,確保碳市場能夠有效發揮避險作用。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實施標志著全球氣候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不僅是歐盟為了保護本土產業和應對碳泄漏問題的舉措,更是全球氣候博弈的新開端。隨著歐盟率先推出碳關稅機制,其他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出于保護自身經濟利益和推動全球減排的考慮,也極有可能在未來推出符合各自國家利益的碳關稅機制。這意味著,我國高碳產業出口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今后,碳市場可能成為我國應對全球氣候博弈的重要的避險工具。需要建立靈活的跟蹤機制,追蹤評估各國碳關稅立法情況。在合理評估不同碳關稅機制基礎上,我國需綜合國內和國外情況統籌規劃碳交易市場,從而最大程度降低外界政策的干擾。
第三,提高碳排放數據質量是確保碳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礎。加強碳排放數據的監測、報告和核查(MRV)體系建設,采用先進技術如衛星遙感和物聯網,提高數據收集的效率和準確性。以高質量的排放數據助力國內碳市場的公平運行,為應對碳邊境調節機制提供可靠的證據支持。此外,完善的MRV體系也將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減排努力的信心。
第四,積極參與國際碳市場規則的發起制定,倡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碳定價協調機制。加強與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的對話,在碳邊境調節機制實施過程中爭取更多的考慮和過渡期安排。同時,推動建立國際碳定價協調機制,促進全球碳市場的公平與效率。通過國際合作,分享我國碳市場建設的經驗,同時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做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