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正在變革中國電影產業,從創意構想到后期制作,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正在被重新定義。
導演俞白眉近日推出短片《百鬼勿擾》,通過人工智能重新詮釋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驅鬼逐邪之神”鐘馗的形象。“我一直很喜歡鐘馗這個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人物,他詼諧幽默,有豪俠之氣,中國人都很熟悉。”現年49歲的俞白眉在解說視頻里說道,“但到目前為止,好像影視劇里還沒有關于他的特別好的表現。”
他希望通過這個兩分鐘的故事,將鐘馗傳說與現代生活聯系在一起,同時探索人工智能與動作生成的關系。影片中,鐘馗一襲紅袍,手持利劍闊步于濃霧彌漫的月夜山林。面對先后遭遇的各種妖怪,他從容應對,身法剛勁而不失優雅。
隨后畫面一轉,現代臥室里一男生酣睡中,其手機屏幕顯示,勿擾模式下很多信息和通知被攔截。原來鐘馗林中激戰是夢境,鐘馗儼然信息時代的“守護神”。接著,畫面浮現出“休假期間 百鬼勿擾”的字句,詼諧道出守護個人時光之意。
這部具有實驗性質的作品連同其他八位導演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電影短片,近日在北京舉行的“可靈AI導演共創計劃”首映禮中亮相,并被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這是該館首次收藏導演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共創的電影短片。
俞白眉的探索正是人工智能在中國電影行業廣泛應用的縮影。
“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進入影視的制作過程、拍攝過程以及前期的劇本創作。”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說。
張藝謀執導的改編自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的新電影將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除了打磨劇本外,我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小組。”張藝謀表示,“用新的科技手段、新的觀念去進行創作,對我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主流電影公司也在利用人工智能拓展創意邊界。博納影業2024年7月推出AIGC科幻短劇集《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并稱該片“科幻題材加電影工業化的創作要求,決定了它的品質對標院線電影。”
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等業內專家指出,人工智能為電影的創意策劃、分鏡、場景設計、特效等領域帶來了更高的效率。與此同時,有關人工智能作為“創意伙伴”還是“人類創造力的取代者”的討論仍在持續。
法國導演呂克·貝松2024年12月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指出,人工智能是“很好的工具”,但無法創造出類似《狗神》或《碧海藍天》那樣的原創作品,因為它只能基于現有素材去創作。
中國電影人對此也持類似觀點。饒曙光表示,“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但他強調,電影人要迅速、全方位學習和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否則可能被更熟練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人淘汰。
中國電影業的人工智能革命與好萊塢的發展形成呼應。2024年,獅門影業與人工智能初創公司Runway合作,利用其龐大的影視庫開發人工智能視頻模型。而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加入人工智能公司Stability AI的董事會,顯示出人工智能在創意領域的潛力。
陳旭光認為,在人工智能全面進入影視行業的趨勢下,影視工業將會轉向越來越“輕量化”的模式。“一個小團隊,甚至一個人,在AI的加持下便可以成為一支生產力和創造力極強的工作流和工業鏈。”
人工智能在中國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展。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6月,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3億人,占整體人口的16.4%。
“遲早AI會全面擁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每一個人都會變成AI的好朋友。”俞白眉指出,這9名導演拍攝的AIGC電影短片“不管好還是不好,都給觀眾做出示范——其意義在于未來不是只有導演能夠拍電影,每一個人都可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