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信集團、新浪集團主辦,新浪財經、中信出版集團承辦的2024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全球領導者大會(以下簡稱“2024 ESG全球領導者大會”)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召開。證券時報記者從會上獲悉,來自全球的國際組織負責人、諾獎得主、院士、學者、企業家、專業機構等嘉賓,圍繞ESG相關前沿話題展開探討。
需要全球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在演講中表示,氣候危機很難預測,每個國家都遭遇到了洪水以及颶風、火災等極端天氣帶來的問題,“要應對這些問題,需要有清潔能源、綠色農業以及電動汽車等綠色技術,中國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大力使用和發展太陽能”。
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特納強調,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甚至1.7攝氏度以內,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巨大的全球性問題,其解決方案是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全球經濟凈零排放。“讓我們對此充滿信心的原因就是技術進步。”特納以太陽能光伏電池為例,在過去的50年里,每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降低了99.9%,其成本是1970年的千分之一,而推動成本降低的原因正是中國公司的鼎力相助。
盧森堡證券交易所首席執行官朱莉·貝克表示,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的數據,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市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將在促進跨境資本流動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經濟學人智庫總裁兼董事總經理利昂·卡爾弗特指出,向低碳經濟轉型是全球經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各行業將因此受到重塑,并創造出新的企業和市場領導者,“許多國家都已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其發展目標”。
在瑞銀資產管理可持續投資主管、董事總經理露西·托馬斯看來,未來幾年塑造全球經濟的兩大關鍵趨勢是向凈零排放和人工智能轉型。而中國在創新方面起步早、發展快,這種創新正是轉型經濟中所需的,也使得中國在上述兩大領域中處于領先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露西·托馬斯表示,中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中國的參與,遏制氣候變化幾乎不可能實現”。
克羅地亞薩格勒布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盧森堡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馬托·尼亞夫羅也表示,任何關于可持續性發展的話題,都需要有國際化。“我們需要有中國參與進來,需要有歐盟參與進來,需要有美國參與進來,也需要印度參與進來,因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他說。
希望建立全球統一披露體系和語言
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副主席華敬東指出,建立一套全球可持續披露的統一語言,有助于資本市場中低碳投資規模的迅速增加。“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全球統一、透明高效的可持續披露體系和語言,讓全球企業能夠更好地識別風險,把握機遇,讓全球投資者作出更好的投資決策。”他說,這不僅要求全球在技術層面實現互通,更要在理念上達成共識。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童世駿表示,ESG非常重要的含義恰恰是把Global和Local結合起來,要發掘地方知識的世界意義,用接地氣的方式來解決全球性問題。他認為,ESG要有一個全球的標準,本身就是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共享或者有相當強的共識概念,但是這些概念的落實,甚至意義詮釋都是要和本地的經驗密切結合起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焦念志表示,實現碳中和,一靠減排,二靠增加碳匯,也就是吸收二氧化碳,而主動增加碳匯叫做負排放。目前,海洋已經存儲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他提出“大科學計劃”,利用海洋增加碳匯。焦念志介紹,目前已經有33個國家、78個團隊加入“大科學計劃”。
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CEO大衛·阿特金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許多市場都在實施可持續政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中國市場正快速推進政策和監管改革,以更好地促使金融部門與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目標齊驅并進。
不過,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中依然面臨挑戰。瑞士IMD國際管理發展學院院長大衛·巴赫表示,可持續發展中,最重要的不是技術挑戰,也不是業務挑戰,而是領導力的挑戰。大衛·巴赫透露,在美國,ESG的一些擁護者正在發出倡議,首席執行官們也逐漸把ESG放在日常優先事項中。“轉型是很難的,我們需要更多的領導力,需要能夠在充滿挑戰的時代幫助我們通過險灘的領導者。”他說。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