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光伏行業協會在上海組織召開防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專題座談會,主題是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化解出清過剩產能。
近段時間以來,光伏產品市場價格持續下滑,主流產品價格已明顯低于生產成本。2024年一季度,終端組件在0.9元/瓦的價格線上持續了一段時間;6月底,絕大部分企業進入現金成本虧損階段。當前組件價格繼續下降,基本低于0.65元/瓦,甚至部分企業報價已低于0.6元/瓦。
報價下降的背后是價格戰。中國光伏行業的電池、組件等環節的新產能,都是在近兩三年投產,產能技術同質化程度較高,企業之間很難拉開差距,最終就只有靠價格戰。
還有一個原因是需求不足。現在個別頭部企業多晶硅的開工率可達到80%,但整個行業開工率低,大部分企業的開工率維持在50%到60%。更極端的是,目前,國內有超過6家企業工廠停產。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供應也超過了市場需求。對于企業來說,開工不足導致成本無法被攤薄,企業希望把產量推高來攤平成本,但萎縮的需求讓它們不得不以價格戰的形式瘋狂搶訂單。
在這種情況下,光伏行業協會認為,整個行業陷入了非理性競爭的惡性循環中,并召開了這次會議,“共同研討,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過剩產能”。筆者對這個會議的一個合理猜測是,希望引導企業聯合減產,抬升價格,也就是限價。今年5月,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還召開過一次“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該次會議提出,鼓勵行業兼并重組,暢通市場退出機制,并將加大對低于成本價格銷售惡性競爭的打擊力度。
但是,如果真是以協議的形式,要求企業減產、限定價格,并對違背約定的進行處罰,可能涉嫌違反《反壟斷法》——其第十七條規定,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的多種類型的壟斷協議,其中就包括: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2023年,在中國汽車論壇上,16家車企簽訂了一份名為《汽車行業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承諾書》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以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的名義,禁止車企參與價格戰。這一協議引發了廣泛的批評。
很多人認為,車企聯合行動實際上就是價格聯盟,剝奪了消費者享受更優惠價格的權利。面對公眾批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不得不刪除《承諾書》中關于“不以不合理降價擾亂市場”的條款,表示車企應該根據市場“自主定價”。
即便撇開違反《反壟斷法》不談,由于行業協會本身沒有強制力,這種價格聯盟也很難執行。光伏行業淘汰一部分產能、兼并重組是大趨勢。誰兼并誰,誰被兼并,都要憑實力在市場上競爭。企業即便表面上談妥,背后也很難遵守契約。在此次會議中,就有企業明確表示不同意減產。企業擔心自己減產了,別人卻偷偷生產,搶訂單,又沒有被處罰,這就成了“誰不遵守誰獲利”的契約,企業為什么要參加?
某種程度上,光伏行業價格戰源于過度投資。在2023年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就說,2023年光伏行業產能大幅度增加,產能過剩,本質上是非市場化資源配置導致的。他的看法得到了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的支持,他認為企業擴產有四個原因:企業愿意投、地方政府支持、金融機構融資便利和其他行業的跨界意愿強。
價格戰很慘烈,當然應該被避免,但面對行業產能已經被推高的局面,價格戰也是一種出清市場的方式。雖然看起來有浪費,但比起行政用補貼支持卷入價格戰的企業,或用行政命令結束價格戰,價格戰反而是最高效的方式。它可以幫助清除市場中的低效率企業,?促進資源向更有效率的企業集中。
實際上,這也是頂層設計。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的會議,在提到防止“內卷”之后,緊接著就是提出:“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所以,以市場化的方式兼并重組,整合并購,加快產業集聚,才是最好的出路。
對于光伏企業來說,即便基礎技術同質化的現象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行業低效產能出清,價格戰還會持續較長時間。但非核心技術、服務甚至市場營銷,仍然可以構成價格之外的增值性競爭。所以,企業不妨多想想辦法。從長期而言,加大技術研發、提高產品效能,才是真正能依靠的。
(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