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的研發,是一場難度超越“攀登珠峰”的旅程:往往需要10年時間,投入超10億美元,而最后的平均成功率也僅有10%左右。
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在創新藥的研發上也是這樣。藥物發現是藥物研發的“開頭”,也是決定新藥研發成功率的重要環節。而為了發現一種新的藥物,可能要篩選數以億計的化合物,正所謂“大海撈針”!這不僅需要承擔高昂的成本,更需要嚴苛的技術要求。
而有這么一家中國公司,它站在藥物研發的起點環節,通過DNA編碼化合物庫(簡稱DEL)等核心技術,為輝瑞和默沙東等全球知名藥企發現原創新藥的“種子”,它就是“西南科創板第一股”成都先導。
近期,證券時報在“時報會客廳·對話中國科創力量”欄目中深度對話了成都先導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進博士,探討了成都先導在新藥研發過程中的核心價值與技術壁壘,了解了原創新藥“尋找種子”的意義所在。
位于新藥研發的起點環節
很多人看到“成都先導”的名字,可能會想到半導體等行業,但實際上“先導”指的是藥物發現過程中的先導化合物。
“新藥研發的目的是創造一種藥物來治療某些疾病,給病人帶來良好的治療效果。其中第一步就是對疾病的理解,要了解疾病是怎么產生的,這是基礎醫學研究,有時會花費幾十年。研究清楚這些后,會確定疾病的‘靶點’(需要治療的目標點)。”李進表示。
經歷過學術領域的基礎研究之后,就進入了新藥研發的工業研究過程。“第一步就是先導化合物的發現。找到能調控靶點功能的分子,讓出了問題的靶點變得和正常人的(靶點)差不多,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李進說。
可以看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導化合物是現代新藥研究的出發點。不過,僅僅把它找到還不夠,還需要對它進行一定的優化,才能保證后續開發的藥物進入人體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二步我們稱為先導化合物的優化。先導化合物具有活性,但需要通過優化才能知道它是不是能夠進入細胞,進入動物模型中,有沒有恰當的藥物代謝,有沒有副作用。只有把這些都調整好了,才能成為臨床前候選化合物。”李進介紹稱。
據了解,藥物成為臨床前候選化合物之后,還需要進行較為漫長的臨床試驗,只有最后確認了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才可以生產上市。
而成都先導所處的藥物發現環節,以新藥開發這一想法的產生為起點,以臨床前候選化合物的確定為結束標志,處于藥物研發最上游的環節,也是技術難度和經濟價值非常高的步驟。
如何從海量的化合物中篩選出可以成藥的新分子?如何降低藥物篩選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成都先導用萬億級的DNA編碼化合物庫給出了回答。
全球DEL技術的“領軍者”
想發現先導化合物,需要進行藥物篩選,而這是一個比“大海撈針”更難的工作,需要從數以萬計甚至數以億計的化學物質中找到可成藥的新分子。
如果藥物篩選階段找到的化合物成藥性不理想,會大大增加后續藥物開發的失敗率,造成巨額研發費用的損失。因此,藥物發現環節具有極高的“技術壁壘”。
傳統的藥物篩選方式之一是高通量篩選,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試管中只有一個分子,一個一個去測,通常最多在幾百萬個分子中進行篩選,耗時漫長且成本高昂。而成都先導的DEL技術,則是在合成化合物的時候,每一步都用DNA進行了編碼標記,給化合物賦予了“身份證”,一旦篩選出合適的化合物,就可以通過DNA測序技術在“汪洋大海”中準確得到這一化合物的結構等信息。
DEL技術的出現,讓千億級乃至萬億級的化合物能夠進行混合篩選,在效率上遠超傳統的篩選方式,大大降低了藥物篩選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目前成都先導已經構建了包含超過1.2萬億種結構全新、具有多樣性和類藥性DNA編碼化合物的新藥“種子庫”,成為了DEL技術行業第一梯隊的企業。
“如果靶點是個鎖,你不知道哪個鑰匙能打開,你手里面的鑰匙越多,打開它的可能性就越大。1.2萬億把鑰匙肯定比幾百萬把鑰匙成功率高。”李進說。
走進成都先導的化合物庫,會發現最核心地帶放著幾個冰箱,李進身穿試驗室要求的白大褂,按操作流程打開冰箱,取出了其中一個試管,告訴記者,這一個管子里就有幾十億個分子。“如果是高通量篩選化合物庫,它一個管子里面就一個分子,1.2萬億個管子要多少棟樓才能裝下來?而現在我們就幾個冰箱就裝下了。”李進表示。
和傳統的高通量篩選相比,DEL技術有著明顯的效率優勢。而目前中國、美國、歐洲也有其他企業在做DEL技術,和它們相比成都先導又有著怎樣的競爭優勢呢?
“我們把DNA編碼化合物庫稱為藥物研發的‘種子庫’。如果把最后上市的藥物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么先導化合物這種早期分子就相當于大樹的‘種子’。根據目前公開的數據來看,成都先導的分子庫應該算是最大的,其中包含了1.2萬億種不同的分子。我們也是亞洲第一家從事DEL技術開發和應用的公司,過去5年間公開的合作伙伴加起來也是最多的。”李進說。
按李進的介紹,DNA編碼化合物庫的容量越大,篩選的成功率就越高,成都先導目前的藥物篩選成功率已經達到70%-80%,在行業公開數據中名列前茅,并且還在持續增長。而從新穎性來講,分子需要足夠新穎才能得到專利保護,而成都先導轉讓給合作伙伴的600多個分子中,有85%都屬于開拓性分子(分子骨架和分子形狀此前均未被披露過),新穎性極高,可以拿到專利。
四大技術平臺打造業績新“引擎”
目前成都先導的業務以DEL技術為主要核心,公司也在打造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維結構信息的藥物設計(以下簡稱FBDD/SBDD)技術、寡聚核酸新藥研發平臺相關技術(以下簡稱STO)、靶向蛋白降解平臺相關技術(以下簡稱TPD)這三大技術平臺,有望成為未來業績的增長引擎。
“從上市以來到現在,我們一直在做幾件事情,第一是持續鞏固我們在DEL領域的領先性和核心競爭力。另外一方面是引入與DEL技術具有協同效應的其他技術。”李進表示。
據介紹,2020年底前,成都先導并購了一家有20多年歷史的英國公司Vernalis,這家公司專注于FBDD/SBDD技術,與DEL技術同為發現到先導化合物的技術。
“我們并不滿足于僅僅是多了另外一項技術,還需要做到協同。所以我們把DEL技術應用到了FBDD/SBDD領域,它(Vernalis)平時用來篩選的分子片段庫里只有幾千個片段,通過DEL技術賦能,現在已經有了約4萬多種不同的分子片段。(技術協同)強化了Vernalis的服務能力和產出能力,反過來也能賦能我們。”李進說。
整體來看,成都先導正通過四大核心技術的探索突破,加強公司在新藥發現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全球創新藥產業的“基礎資源庫”,為創新藥的研發貢獻力量。
和傳統意義上的CXO(醫藥外包)企業不同,成都先導也在研發自己的新藥。李進表示:“我們公司是一個創造新藥的技術平臺和資源庫,除了用來服務合作伙伴和客戶,在沒有利益沖突(嚴格遵守靶點排他和分子結構排他原則)的前提下,我們自己也在開發新藥,把資源用好。”
李進表示,目前成都先導主要圍繞腫瘤開發新藥,已經進入臨床階段的有3個藥物品種,其中一個新藥項目代號為HG030的產品在中國大陸(不包括臺灣、香港、澳門)的全部權利已經被轉讓給了廣藥白云山。也就是說,HG030產品的后續研發、生產及銷售將由白云山獨立推進并承擔全部費用,而成都先導仍然保留HG030產品中國大陸以外所有區域的全部權益。
“我們是科創板上市公司,有收入和利潤的(要求)。如何在保持收入和利潤符合要求的條件之下開發新藥,需要把握節奏。目前我們幾乎是(爭取)每年獲得一個臨床申報。”李進說。
中泰證券研報認為,成都先導是全球領先的藥物發現CRO公司,新藥研發管線儲備豐富,有望持續轉化帶動業績彈性提升。截至2022年上半年,HG146、HG030、HG381均獲臨床批準,預計隨著項目管線逐步向后端延伸,項目價值持續放大,新藥項目轉讓帶來的業績彈性有望持續提升。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