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新藥向來被視為一個“九死一生”的行業:10年以上的時間,數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在嚴苛的法律監管下,從立項研發到后續多個環節的臨床驗證,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所有時間、資金投入全都打了水漂。
“誰愿意去承受95%以上的科學風險、失敗風險,誰又愿意拿出營收的20%去投95%的風險?”在魯先平帶領下的微芯生物,不僅闖過了重重生死難關,更是在20年間推出了兩款原創新藥,創下多個中國原創新藥的紀錄,并成為科創板首家過會企業及第一家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
為展示中國科創力量、助力科創企業發展,證券時報隆重推出“時報會客廳·對話中國科創力量”欄目,深度對話奮斗在科創一線的企業家、科學家、投資機構們,了解他們所思、所想、所為,挖掘優秀科創企業亮點,追尋“科創基因”企業的成長步伐,探索科創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奧秘。首期對話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暢聊他22年苦心求索的中國原創新藥之夢。
毅然回國創業
在20多年前的世紀之初,研發一款原創新藥對很多中國醫藥企業而言,是一個地獄級難度的任務,甚至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當時,很多所謂的“原研藥”其實是對海外制藥巨頭的一些已過專利保護期藥物的仿制藥,此外,當時中國不論是企業融資還是藥品研發、評審制度都極不健全。
即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魯先平依然在2001年帶著具有全球藥物研發及管理經驗的團隊從美國回國了。
彼時的魯先平已先后參與創建了美國Maxia藥物公司、Galderma Research生物技術公司,被業界稱之為“新藥研發斗士”。但對于他回國研發新藥之舉,彼時很多評論都認為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談及創業初心,魯先平坦言,當時身邊不少親友在媒體上看到,一些人患上某些嚴重疾病卻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因為“那時中國沒有特別好的藥,所有好的藥物都是在跨國企業手里,而且進入中國的速度很慢”。
“中國改革開放后,很多行業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生物醫藥這一行業卻顯得特別孤立。大部分藥仍是仿制藥,只能滿足基本的治療需求,對于重大疑難、慢性疾病基本上無能為力,而這正好是我和團隊的興趣點。”魯先平表示,借助于國外多年工作的經驗,他和團隊懂得如何建立企業并融資,懂得如何在技術上克服科學風險,將科學假設變為一個創新治療產品。
“因此,我們認為應該回來實施并完成這個夢想,來幫助和回報這塊土地。通過我們的智慧和所學所知所能,給中國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手段。”魯先平表示說。
微芯生物和魯先平成功了!目前微芯生物已成功推出西達本胺和西格列他鈉兩款原創新藥。其中,西達本胺是全球首個亞型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劑,是中國首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專利使用的原創新藥,是中國首個以II期臨床試驗結果獲批上市的國家1類原創新藥,亦是目前中國唯一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表觀遺傳調控藥物。
“回到中國創業22年,在這么有限的財政資源、人力資源、宏觀生態環境下,或者說在不具備一切支持條件的情況下,能夠讓兩個原創新藥在20年左右的時間內成功,微芯生物可能是唯一的一家企業。”談及過去22年的創業成績,魯先平內心也頗為自豪。
更令魯先平欣喜的是,在22年的創業歷程中,他和微芯生物也見證并參與了中國醫藥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過程。“這一方面是國家層面的改革,另一方面也確實離不開像微芯生物等企業的推動。比如,西達本胺是第一個作為滿足亟需臨床需求,而得以在臨床II期試驗完成后就獲批上市的創新性藥品。它整個獲批的流程,以及以什么結果獲批、以滿足什么條件獲批,都成為后面其他一系列藥品獲批的經典路徑和案例。”
“通過我們的努力,通過國家藥監局藥品中心的努力和中國專家的參與,我們一道推進了中國藥品審批、評審治理體系的前進。今天,中國藥品相關評審制度在嚴謹性等各方面都可圈可點,已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程度。”魯先平說。
艱難原創之路
創業從來都不是請客吃飯,更何況是在“九死一生”的原創新藥領域。
“醫藥行業有一個普遍特征叫做三高一長,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和長周期。高風險表現在哪?在我們發現的1萬個化學結構中,可能最后只有一個能成功變成藥;在實驗室里,哪怕是我們做100個結果、1000個結果出來,很大可能只有1個結果最后能變成創新藥的一部分。因此,它的科學風險是非常高的。”魯先平說。
同時,魯先平指出,原創新藥還有兩個特征也是其他行業不具備的。一是研發投入是所有產業中最高的,平均占營收的20%。二是這一產業是一個高度受法律調控的產業,所有產品必須在藥品法、藥品注冊管理法、藥品生產法等一系列嚴格的法律框架下進行操作。
“可以設想在20多年前,在中國經濟還相對不發達,醫藥行業大部分還是民企和最傳統的國企時,誰愿意去承受95%以上的科學風險、失敗風險,誰又愿意拿出營收的20%去投95%的風險,是沒有的。”魯先平直言,原創新藥超高研發難度的直接后果是,除了仿制全球專利過期的“老藥”外,大部分中國企業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去研制任何有特別療效、帶有全新作用機制、能夠讓病人活得更好更長的藥。
在一切大環境不具備的情況下,魯先平也深知不能“蠻干”。“首先,我們知道創新藥的風險非常大,當時我們組織了6個人的海歸團隊,我們具有不同技術領域的專長,建立了化學基因組學的核心技術平臺,基于人才團隊、技術能力和核心平臺,能讓我們降低原創新藥的科學風險。其次,我在美國創業成功,我們能夠拿到一些錢,也能融到一些錢,因此,我們才有自信和勇氣去堅持做這個事兒,打的是一場有把握的仗。”
當然,打造一個原創新藥的困難并不僅僅局限于研發。魯先平和微芯生物最難的時光是在回國創業3年后的2004年和2005年。“當時,我第一波融資帶回的5000萬元用得差不多了。那個階段,我們的項目進展非常漂亮,里程碑以及各方面(數據)都很好,但是那時因為創業板宣布暫緩,一級市場上幾乎沒人敢再去投會持續虧損的企業。”
在重重困難面前,魯先平祭出了三板斧。一是帶頭將所有海歸團隊的工資砍了60%;二是通過將西達本胺的專利在早期階段就授權給國外帶來收益,同時也將核心技術平臺跟跨國企業進行合作;三是獲得了科技部、廣東省科技廳等部門的資助經費。“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度過了最困難的幾年,甚至在2006年-2008年,我們還變成了一家可盈利的企業。”
“看到這些進展,有些投資者和私募就覺得我們這類型的企業還是可以活下去的,而且有方法讓我們活下去,2008年我們也終于談成第二輪融資,后面微芯生物就走得很順利了。”魯先平說。
邁向更高臺階
隨著國內愈發重視科創的力量,“含科量”十足的科創板應運而生,微芯生物憑借在原創新藥的深厚積淀,在2019年成功登陸科創板,并成為科創板首家過會企業及第一家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也搭乘著資本市場的東風邁向了更高臺階。
2023年初,微芯生物就收獲了一個新喜訊。1月18日,微芯生物旗下的代謝病領域國家1類新藥西格列他鈉通過醫保談判,這一方面代表著國家醫保局對西格列他鈉的臨床價值、患者獲益性及產品創新性等方面的肯定,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國內2型糖尿病患者對藥物的可及性,降低患者的用藥負擔。另一方面,這也將進一步推動該產品的市場推廣和銷售,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
在魯先平看來,作為一家處于第一梯隊的原創新藥公司,微芯生物具有源源不斷的新藥上市能力以及可持續的業績增長能力。隨著公司堅持自主研發,持續加大公司研發投入及學術教育力度,創新管線不斷豐富,形成了新產品、新適應癥源源不斷可預期的發展態勢。
“微芯生物真正核心競爭力在于,微芯生物是極為少數能真正給患者最亟需、迫切的臨床需求提供階段性解決方案的一家企業。因為畢竟人類有80%的疾病還不能根治,我們還有很多疑難雜癥需要更好的藥,而這一定是來自于生命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魯先平說。
數據顯示,微芯生物毛利率在95%左右,營業收入逐年穩定增長,是為數不多的已經盈利的原創新藥企業,但在2022年前三季度卻出現了一定虧損。對此,魯先平坦言并不在意短期的虧損,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可預期、可控的虧損。
“凈利潤降低來自于兩個原因,一是研發投入每年同比增長都在50%左右;二是銷售費用的增加。”魯先平表示,“當前在中國有大規模銷售的產品,無論是糖尿病藥還是腫瘤藥,它們很多年前就已經在全球銷售。同時經過跨國企業大量市場、學術的轟炸,一旦到中國來它上量快,因為教育已經到位了。對我們這樣一家中國本土原創新藥企業而言,這需要更長的時間。另外,原創新藥的特點是適應癥可以不斷拓展,但它也需要時間讓不同的適應癥逐漸獲批上市。”
對于微芯生物的未來,魯先平依然充滿著當初回國創業時的信心。“在2022年疫情之后,我們把2023年看做是一個恢復期,后續我們也將再次進入高成長期。短期來看,我認為恢復高增長是一個很現實的目標,從中期來看,微芯生物可能再過一段時間,很快就能達到比較健康的可持續盈利的水平,進而支持企業再上一個新臺階。我們的信心是很足的。”
此外,魯先平還呼吁,對于微芯生物這樣一家“冒了更多風險,付出更大代價,沒有作業可抄”的原創新藥企業而言,需要在醫保等支付端獲得更多支持,最終能夠在未來給中國患者提供更好治療解決方案。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