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還未等到年報成績單正式宣判,越來越多的問題公司已提前來到面值退市的雷區,出現“退市觸點”前置化的新趨向。
在1月30日披露的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第一次風險提示中,*ST西源還只是提示了若公司出現“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人民幣1億元”、“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等情形,所帶來的終止上市風險。2月1日的第二次風險提示中,股票觸及交易類退市情形的風險提示,便出現在公司重要內容提示一欄。
僅僅時隔兩日兩份公告就出現差別的原因,在于1月31日*ST西源0.95元的收盤價首次低于1元。根據退市新規,如果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面值,公司股票大概率會被交易所終止上市。
*ST西源并非孤例。1月3日,*ST吉艾在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性公告中,還僅名列了凈資產無法轉正風險。但經過股票交易“嚴重異常波動”后,在1月17日的提示中,*ST吉艾也明確了連續多日收盤價低于1元的交易類風險。
年報未到,面值退市卻提前鎖定,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問題公司退市路上的新趨向。背后原因容易理解:可能踩踏財務類退市紅線后,即便正式財報披露時點未到,二級資金也會選擇提前出逃避險,從而帶來股價踩踏,使問題公司加速跌破1元,沉入面值退市雷區。由此,交易類紅線成為問題公司的退市“催命符”。
此外,*ST凱樂等公司出現面值退市鎖定先于違規類退市的情形。*ST榮華、*ST輔仁等公司則在通往觸碰面值退市觸點的路上。從大趨勢看,未來或出現更多問題公司,暴雷后加速滑向面值退市“蓄水池”趕底。
面值退市制度具有維護市場秩序、提振市場信心、實現優勝劣汰的作用。在所有退市紅線中,面值退市的提前鎖定,背后反映出投資者對標的公司股票投資價值不斷貶損的判斷。這些“仙股”的及時出清,昭顯出資金博弈的市場化力量。
但這也會帶來新考驗。對投資者而言,交易類強制退市公司股票不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這給標的公司轉至老三板后,遭遇新一輪的股價殺跌帶來空間。亦有部分公司(如去年的ST大集)會在面值退市雷區“向死而生”,跳出1元警戒線,如何區分真假機會、如何杜絕背后的操縱市場、甚至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有望成為新課題。
提前鎖定面值退市所折射出的市場化力量,是A股澎湃前行大潮中供需結構趨變的縮影。當下,A股上市公司數量已經突破5000家,注冊制穩步推進改變了供給格局,以往對于包括殼資源在內的所有上市公司眾星捧月的日子不復存在,整體趨勢從賣方向買方市場演變。“流動性即權力”成為資金新的投票邏輯后,包括面值退市提前鎖定、“仙股”陣營擴圍、新股上市破發等現象,都會順勢衍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