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九江銀行彩禮貸”的宣傳海報在網上流傳,引網友熱議。海報上顯示,該彩禮貸最高可貸30萬元,最長可貸一年,年利率低至4.9%,用于新婚旅行、購車、購買首飾等等。其中,申請條件之一為情侶一方需為行政事業單位正式員工。對此,記者從九江銀行內部人士處獲悉,工作群里已發通知稱“彩禮貸已經刪除”。但記者致電咨詢九江銀行客服時,客服卻稱這是產品經理做的宣傳,沒有上線過。(據3月17日中新社報道)
近年來,彩禮價碼一路水漲船高,很多家庭早已不堪重負。正所謂有需求就有供給,鼓吹“彩禮開銷不用愁,貸來穩穩的幸?!钡摹安识Y貸”,直擊社會痛點,拋出了貼心的信貸解決方案,算是開了金融產品創新的又一先河。商業機構天然逐利,緊抓商機、營銷變現,原本無可厚非。只是,“結婚彩禮”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議題,其背后牽連的風俗傳統、價值倫理等因素,似乎占有著更高的權重。就此而言,“擼貸”非但無益,反倒可能推波助瀾。
作為試探、試水性質的“彩禮貸”,在激起輿論巨大質疑之后,十有八九是要夭折了。事實上,即便從“銀行合規管理”的專業角度審視,此類產品本身的設計,也是非??梢傻摹1娝苤?,一般意義上“彩禮”都是有去無回的,是單方面的贈予,是純粹消耗性的,是不會產生任何收益的。這一屬性決定了,“彩禮貸”這類產品的還款難度、違約風險,必然是很高的。我們并沒有看到有關銀行安排了足夠的風控手段。
須知,“彩禮”通常涉及代際間的轉移支付,往往是父母出錢、子女獲益。而“婚姻的締結”,又會帶來“新家庭”內部債權債務關系的重組……因為這種種顯而易見的復雜性,銀行“彩禮貸”在實踐層面大概率是走不通的。當然,在現有的金融監管法律框架下,真正意義上的類“彩禮貸”信貸產品,實則也是被堵死了的。此次事件中,涉事銀行的操作屬于打擦邊球,將一個實質上的“消費貸”產品,層層包裝成了“彩禮貸”。
并非所有的“用錢需求”,都可以被轉化成“信貸產品”。對于“彩禮”這類本身充滿爭議性的“資金缺口”,銀行業介入過深、隨風起舞,很容易被解讀成助長“壞風氣”、給“惡俗”站臺背書——永遠不要挑釁合規性監管架構,永遠不要冒犯公序良俗,這應該是金融機構執業的底線。在商言商,對“結婚彩禮”等敏感社會議題保持中立、超然的姿態,才是最理智、最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