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教育部
版式設計:張芳曼
核心閱讀
東西部學子同上一堂課、國內外學生同時參與討論、“人工智能+”課程在各大高校“上新”……教育數字化釋放教育發展新優勢,一根網線消弭數字鴻溝、數字技術推動國際交流,數字化不斷“刷新”傳統學習場景,數智時代的全新教育體系正加速構建。
全球學生同步參與的智慧課堂長什么樣?前段時間,在2024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上,“人工智能驅動下的計算生物教學”典型應用場景,展現出未來課堂的生動圖景:借助數字孿生、虛擬仿真等技術,學生們進行蛋白質結構預測、病毒小分子抑制劑設計,與此同時,人工智能通過實時數據監測與分析,及時生成學習進度報告,并對學習行為進行精準反饋。
教育數字化是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截至目前,全國建成各類在線課程平臺30余個,上線慕課超9.7萬門,注冊用戶數量達4.83億,學習人次達13.9億,在校生獲得慕課學分認定4.4億人次,慕課數量和學習人次均居世界第一。
永遠在線的“金課堂”
2024年春季學期起,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生有了一種新的上課方式——點擊進入東南大學“國際工程風險智能預警與應對虛擬仿真實驗”,便可線上完成工程實時混合模擬實驗、工程建設信息化管理、工程采購模擬、綜合性專業設計等實驗教學任務。
“實驗課程在土木類專業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但對于部分中西部高校來說,專業實驗成本高、周期長,實驗課開展存在實際困難,因此在線教育就顯現出了很大的優越性。”東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陸金鈺介紹,近年來,學校與中西部高校共建專業在線實驗室、共享全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優質資源,為中西部高校師生開展沉浸式實驗教學提供了基本保障。
推動更高質量的教育公平,促進優質教育資源開發、普及、共享,在線教育意義重大。“發揮以慕課為代表的技術與資源優勢,‘慕課西部行計劃’的實施解了不少西部高校的燃眉之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慕課西部行計劃”實施以來,已為西部高校提供了20.7萬門慕課及在線課程服務,東西部高校攜手開展了936萬門次混合式教學,西部高校教師接受慕課培訓達197.8萬人次,參與學習人次達5.93億。
一根網線消弭數字鴻溝,一個平臺匯聚海量資源。打開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一門門優質課程盡現眼前:南京大學“心理學與生活”,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展現世界的豐富多彩;山東大學“音樂導聆”,解讀古今中外音樂經典,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南開大學“中華詩詞之美”,帶領學生感受詩詞中的格律韻腳與豐富意象……
目前,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共上線優質在線課程3.1萬門,累計參與授課教師7.8萬人,超1682萬用戶訪問,用戶范圍覆蓋海內外183個國家和地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構建高質量、集成化的資源體系,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習服務,打造多樣化、沉浸式的教學場景,讓“金課堂”永遠在線。
“人工智能+”革新教育
復旦大學“AI賦能的語言分析和語言習得”課程開課一周,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學生楚薇薇就已經上手,使用人工智能搭建了計算機編程語言環境。
“我用編程語言進行依存句法分析,讓計算機自動分析句子中詞語之間的依存關系,確定句子的句法結構。”楚薇薇對此很感興趣,“一個熟練的語音學家,能從波形中猜出這個人到底說了什么。”
2024年秋季學期開始,復旦大學全面啟動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推出100余門人工智能領域課程。“下一步,我們希望實現人工智能‘3個覆蓋率100%’,即人工智能課程覆蓋全體學生,‘人工智能+’教育覆蓋全部一級學科,人工智能素養能力覆蓋全部專業。”復旦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焱表示。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為高等教育數字化帶來新機遇。近年來,許多高校積極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作出探索。
輸入一段編程代碼并提出問題,智能系統不僅可以給出問題分析,還能標注不足之處、提示可改進的地方——這是北京郵電大學開發的“碼上”智能編程教學應用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體驗“一對一”編程輔導服務,老師則可以查閱學生的學習記錄,對難題補充答疑,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統計和分析。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刷新學習場景和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個性化、智能化的學習體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8個“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應用場景的典型案例,接下來將繼續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夯實人工智能算力基礎,推動通用大模型和教育教學領域垂直模型的研發與訓練,為人工智能賦能不同學科領域提供深度支撐。
數字成果“跨山越海”
以開放的姿態分享中國慕課與在線教育成果,如今,中國高等教育正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地“走出去”。
自2020年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成立以來,依托聯盟秘書處,中國慕課開設了380門次全球融合式課程,推動23個國家的48所世界著名大學實現了學分互認,推出聚焦全球人類命運重大議題的英文全球公開課,吸引全球學習者超3000萬人次。
中外師生的云端相聚,讓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得以“跨山越海”。“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參與討論,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在清華大學開設的“全球化中的倫理問題”課程上,國際關系學系主任唐曉陽說,“希望有更多學生可以加入全球融合式課程,促進文化交流與互鑒。”
本屆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還發布了《無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2024)》、“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指數(2024)”。發展報告匯聚了16個國家、地區、國際組織的95個案例,倡議充分激活人工智能的巨大潛能,構建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高等教育生態。發展指數由數字化育人、數字化辦學、數字化管理、數字化保障4個一級指標構成,涵蓋10個二級指標和17個具體測量指標,涵蓋94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數字化發展數據,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發展提供了更加科學精準的決策參考。
“隨著人工智能快速興起,高等教育正加速進入智慧教育階段,智慧教育元年已經到來。”教育部副部長吳巖表示,希望與世界各國高校攜手,夯實智慧教育根基、豐富智慧教育理念、創新智慧教育模式、構建智慧教育生態,為構建起數智時代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高等教育體系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