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隱私已經成為AI手機與App之間的摩擦點。
有業內人士向21記者透露,雙方矛盾正在加劇。對于手機終端廠商,為完善AI功能,既需要第三方App的數據來補足手機本地數據,同時也需要App來落地用戶任務,與App合作是最優解。但App廠商則拋出對用戶隱私以及數據安全的擔憂,以作對抗。
手機被瞄準作為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C端入口。2024年,各大廠商紛紛推出AI手機,根據IDC(國際數據公司)的預測數據,全球AI手機出貨量預計達到1.7億部,占市場總量的15%左右。
僅在上個月,OPPO就推出Pro和一加Ace5系列幾款AI手機,榮耀也對Magic5和Magic7系列AI手機進行了升級。
在許多手機發布會上,AI一鍵下單、AI幫點咖啡的場景觸手可及。不過手機廠商在強調AI手機更快更強更懂用戶的同時,也不忘強調自身對用戶隱私保護的高度關注。
要實現合格的AI功能,直達用戶心智,必須由數據到服務:豐富的用戶數據、跨應用的調用、全場景的功能打通。因此,在這盤大棋局中,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既是給予C端用戶的承諾,也是B端多方的短兵相接之地。
在AI手機這幅全新的生態圖里,用戶數據在手機、大模型、App、云端流動,腳下是否埋著復雜雷區?這些問題不提前勘測和規避,可能會在AI手機時代大范圍爆發。
數據隱私問題成各方“心病”
“我有些困了,幫我點杯喝的”,2024年10月,在榮耀MagicOS 9.0發布會上,榮耀CEO趙明用榮耀Magic7演示點咖啡。在收到這個指令后,YOYO智能體會根據以往記錄判斷趙明喜歡喝什么,然后自動打開外賣軟件或小程序下單,并且這個功能是完全基于AI視覺,不需要第三方適配。
在會后的采訪中,趙明反復強調沒有數據保護和隱私安全的AI毫無價值。
用戶隱私保護,已經成為所有手機廠商強調的重點。
探尋其原因,AI手機的很多服務需要獲取用戶的隱私信息才能夠提供服務。
手機廠商的藍圖很美好:端側的AI智能體可以成為用戶“肚子里的蛔蟲”——一句話、一個指令,便能順暢給出想要的結果。用技術黑話來講,就是立足于豐富的用戶數據,全場景感知用戶行為,疊加算法分析后,底層理解用戶意思,最終以智能體作為端口實現服務觸達。
要完成這一藍圖,打通第三方App是最重要的一塊拼圖。所以各個手機廠商紛紛釋放自己的意圖框架,希望第三方App開發者能共享自己的數據,更精準地判斷用戶意圖,并讓AI執行任務時實現跨App調用。
目前蘋果、華為、榮耀、vivo等都發布了自己的意圖框架方案。例如,華為的意圖框架已開始商業化嘗試,鼓勵開發者接入。通過多種智慧分發入口華為系統能夠接觸到大規模的用戶群體,涵蓋了從億級到千萬級的不同層次;vivo也發布了意圖框架白皮書,為行業提供了服務接入、流轉與分發的全流程解決方案。
但一帆風順的故事并不屬于商業社會,說服第三方App加入手機廠商的意圖框架并非易事。
App廠商的顧慮是,一方面,要開放自身的API接口,自身的數據安全是考量因素;另一方面,手機終端智能體直接調用App,可能抹去自身觸達用戶的機會,因此在商業層面亦有顧慮。
讀屏成過渡方案,但問題還很多
這趟AI的列車,不占位就意味著掉隊。端側AI是目前落地應用的標準答案。于是,在難以打動App開放API的情況下,手機廠商也在嘗試第二種路徑:純視覺形式。
簡單理解,純視覺形式就是“讀屏”,智能體通過理解手機屏幕內容,模擬用戶操作進行點擊操作。
以一鍵點咖啡為例,根據興業證券分析,手機智能體首先將用戶的語音指令拆分理解,其次根據本地知識庫收集用戶日常習慣、給出相關的點單選項,根據手機時間、定位等信息填充配送地址;最后識別屏幕中的相關App,搜索咖啡品牌,識別并理解屏幕上的關鍵信息,進入外賣點單頁面。
讀屏的好處是,無需App廠商授權。“因為手機的操作系統天然會給予相關底層操作的權限,手機廠商很容易獲取到讀屏的‘特權’。”尚隱科技CEO張仁卓解釋稱。
但弊端也存在。“如果App突然設計結構改變、按鈕位置變化,原來積累的算法又需要重新學習。”業內人士表示,“說白了如果能用API方式去解決,手機廠商肯定愿意用API方式去解決。”
可以說,讀屏模式只能算是手機廠商眼下的過渡方案,仍有很多盲點有待厘清。
第一,讀屏的方式如何保證數據安全是必須回答的問題。去年上新的微軟AI“Recall”功能,因每隔幾秒鐘就對用戶的活動屏幕進行截圖而遭到強烈反對。此后微軟回應稱,所有Recall數據都存儲在本地,并通過設備加密或BitLocker加密,并不會侵犯隱私。
第二,手機終端的智能體、大模型之間的數據鏈路需要厘清。目前,榮耀、華為、三星、OPPO、vivo、小米等頭部廠商都已經發布自家大模型。并且,榮耀等廠商也為其他大模型提供入口,融入到其操作系統當中。不同任務可能由智能體分配給不同的大模型,是否涉及跨主體的數據調用,調用數據的權限如何厘清,如何授權?
第三,端云安全問題繞不過去。讀屏的純視覺路線需要識別手機屏幕內容,拆解需求,把圖讀一遍變成文字再來進行操作,對算力要求高,尤其是頻繁大量操作的情況下。畢竟,如果AI智能體反應速度不如手工操作,也就失去了意義。但在端側,功耗、內存等均是市場的考量因素,AI功能的實現,往往需要云端來實現。在2024年vivo開發者大會上透露的信息顯示,vivo的每一步需要兩秒左右,目前仍舊通過云端算力運行。
雖然機制上保證安全,但數據上云確實放大了風險。
于是,各個廠商紛紛強調自身的隱私保護措施。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梳理發現,無論是蘋果,抑或是國內的榮耀、vivo、OPPO,均采取優先本地化(端側)處理+加密上傳云端處理的措施。本地設備優先處理用戶需求,當用戶請求無法在端側模型完成時,端云模型協同響應,加密上傳云端模型處理,并有廠商強調“數據用完即刪”。
與此前以App為抓手的隱私保護不同,AI手機的生態參與方更為復雜,其涵蓋:手機終端、第三方大模型、App以及云服務等參與方,各方在數據流轉的鏈路,以及責任關均需要厘清。不然就是死結,難以繼續推進手機功能的完善。
根據Canalys預測,2024年全球市場AI手機滲透率達到17%,2025年更多中高端機型將配備更強大的端側AI能力,推動全球市場滲透率達到32%,出貨量接近四億臺。
在更強大的AI手機功能探索中,手機廠商希望為用戶帶來更智能、便捷和個性化的體驗。比如,進一步深化多模態交互,將語音、文字、手勢、表情、眼神等多種方式融合,讓用戶與手機的互動更加自然流暢;并將基于對用戶的深度理解提供主動智能服務,如自動規劃出行路線、推薦餐廳菜品等。
而在這幅手機廠商想布局長遠的生態圖里,隱私保護是這個故事的起點。
(作者:王俊,實習生崔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