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時代·基金
2024年即將收尾,回看全年基金新發市場,以認購起始日為統計標準,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基金新發數量已經超過1130只,合計首募總規模達到11844億元。近期,基金新發市場的表現依然活躍。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以認購起始日為統計標準,12月份以來,已有36只基金選擇跨年募集(募集期起始日在年前,計劃募集截止日在年后)。此外,還有近20只基金將發行日定在2025年1月份。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對2025年的政策力度和經濟修復持積極樂觀態度。隨著一系列重磅政策出臺,權益投資信心明顯得到提振,當下或是布局權益類產品的較好時點。在具體的配置方向上,消費、科技、制造業等板塊的投資價值備受機構重視。
跨年權益類新品數量較多
以認購起始日為統計標準,Wind數據顯示,今年新發基金數量超過1130只,合計首募總規模達到1184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新發基金數量略有減少,但合計首募總規模略高于去年同期的11515億元。
更多增量資金仍在持續入場。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25日,12月以來,以認購起始日為統計標準,公募市場上已有36只基金選擇跨年發行。從基金類型來看,權益類基金的數量偏多。其中股票型基金有17只,混合型基金有11只。
此外,還有19只基金將募集的首發日定在了2025年。這些選擇在2025年發行的基金中,權益類產品的數量仍然占大多數,以圍繞滬深300、中證2000、中證A500、科創50等寬基指數布局的指數類產品居多。
在上述新發基金中,東方紅遠見精選、摩根上證科創板新一代信息技術ETF、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融通品質優選等的認購天數均在90天以上。南方中證港股通汽車產業主題指數的認購天數最少,僅有5天。
在這一波新發基金中,出現了多位知名基金經理的身影。比如,主動權益類基金方面,擬由李文賓擔綱的永贏銳見進取已經在12月23日開始發行;量化基金方面,擬由博道基金量化投資總監楊夢擔綱的博道中證A500指數增強將在12月30日發行,另一只由知名量化基金經理喬亮擔綱的萬家中證2000指數增強將在2025年1月6日發行;FOF(基金中基金)方面,擬由知名FOF基金經理林國懷擔綱的興證全球盈鑫多元配置三個月持有期混合將于2025年1月6日發行。
重點布局科創主題產品
從近期新發產品的名稱中可以看出,科創主題產品成為多家公募機構的重點布局方向。Wind數據顯示,按認購起始日期來統計,富國創業板50ETF、富國上證科創板50成份指數、嘉實創業板50ETF、富國上證科創板新能源ETF等多只科創主題產品已宣布將于2025年1月份發行;中歐恒生科技指數、摩根上證科創板新一代信息技術ETF等產品已于近期開啟跨年募集。
周期、紅利等主題產品亦受到公募機構的青睞。比如,前海開源基金將在2025年1月份發行一只周期主題產品前海開源周期精選,中歐基金在12月23日發行了一只資源主題產品——中歐資源精選,華泰柏瑞基金和景順長城基金均在近期發行了紅利量化主題產品。
另外,富達基金計劃在明年1月發行公司首只FOF產品——富達任遠穩健三個月持有混合型FOF。據悉,該產品是富達基金精心打造的FOF旗艦產品,擬由基金經理趙強擔綱。此外,路博邁基金在近期發行了首只氣候主題產品——路博邁CFETS0-5年期氣候變化高等級債券綜合指數。
資本市場或迎來拐點
展望2025年,匯豐晉信基金的基金經理閔良超表示:“明年經濟有望迎來需求周期、地產周期、產能周期的拐點。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市場的拐點有望出現。隨著供需格局迎來改善,企業業績或進一步好轉,其中有很多的投資機會。整個資本市場會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我們看到,從9月下旬到12月,決策層表態積極、增量政策不斷出臺,我們期待2025年具體政策的落地和推進,以及政策到位后,地方隱性債務與房地產庫存問題有望解決。國內有效需求有望逐漸恢復,經濟基本面會進一步向好?!必斖ɑ鸬幕鸾浝斫痂鞑疟硎?。
此外,中歐基金表示,從資金面來看,2025年預期ETF資金凈流入規?;虼蠓忍嵘?,保險資金亦會出現大幅度的資金凈流入,隨著中國經濟預期改善,外資配置A股比例有望持續提升。關于2025年的配置方向,中歐基金表示,鑒于當前宏觀經濟持續修復,受益于政策扶持和技術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如人工智能(AI)應用、半導體、新能源等,預計將成為市場的領頭羊板塊?!皩τ?025年的投資機會,我們看好消費和科技兩個方向,更傾向于大眾消費,如餐飲、旅游及乳制品、服裝等商品消費;科技行業中,關注新能源汽車及鋰電池、AI應用和硬件、機器人等領域,這些行業不僅符合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方向,而且具備較強的成長潛力和技術壁壘。”
匯豐晉信基金的基金經理陸彬表示,重視以中游制造業為代表的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投資機會?!斑@是我們明年關注的最大投資機遇。隨著海外制造業供應鏈的產能擴張,國內對于新質生產力,尤其是科技行業的投入大幅增加。相關股票的估值和業績在過去一兩年持續承壓,在我們的投研框架中處于非常低的位置。我們已看到越來越多的自上而下的信號,很多中國的優勢行業,包括新能源、制造業、周期、化工等,可能2025年在需求側會有一些政策助力。更多的變化可能發生在供給側,我們已經看到很多行業出現了一些積極跡象。到了明年二季度,投資信號可能會更強烈。如果市場按照我們預想的方向演繹的話,一些中游制造業企業有望迎來估值和盈利的雙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