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將逝。舉目回顧,信托業的業務分類改革仍一往直前。這是艱難的一年,也是孕育希望的一年。
在舊年新歲交替之際,作為行業記錄者,證券時報記者謹以十大關鍵詞定格中國信托業的2024年,并期待行業砥礪前行,擁抱更美好的未來!
證券時報記者 楊卓卿 劉敬元 鄧雄鷹
2024年,中國信托業未忘初心,風雨兼程,幾經磨難也漸迎蛻變——傳統業務空間一壓再壓,揮別原有路徑終向果敢;打破剛兌帶出血與淚,風控化險要義更領會;服務信托盈利模式雖未成型卻已多點開花,信托資產規模借勢創出歷史新高;多項監管舉措蓄勢待發,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未來可期……
27萬億
繼2022年站穩21萬億元、2023年站上23萬億元之后,2024年全行業的信托資產規模繼續增長,且增速較快。
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11月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信托資產規模余額為27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3.08萬億元,較2023年二季度末增加5.32萬億元,同比增速達24.52%。
2024年,是見證信托資產規模創歷史新高的年份。中國信托業整體規模曾在2017年底突破26萬億元,達26.25萬億元;2018年之后則陷入負增長,直至2022年二季度企穩回升,至2024年6月末已連續9個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
今年的中國信托業年會指出,2023年以來,信托業回歸本源之路越走越穩。一年來,全行業資產服務信托規模接近11萬億元,占比達到40%。無論是成立產品數量,還是新增規模,均已超過資產管理信托。信托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除傳統的家族信托、資產證券化服務信托以外,家庭服務信托、風險處置服務信托、資管產品服務信托等也成為了信托公司發力的重點。與此同時,公益慈善信托也取得了長足發展。
中國信托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梁光勇認為,當前信托業整體上仍處于轉型深化階段,但無論從外部宏觀經濟和國民財富積累的趨勢來看,還是從信托業內在的制度優勢來看,我國信托業未來發展空間很大,前景廣闊。
新監管評級
2024年,差異化監管邁入實質階段。
《信托公司監管評級與分級分類監管暫行辦法》(簡稱“《辦法》”)已正式施行。今年8月,信托公司收到該《辦法》執行首年的評級結果。
此次監管評級設置公司治理、資本要求、風險管理、行為管理和業務轉型五大評級模塊,分別賦予20%、20%、20%、30%、10%的權重;將信托公司的監管評級結果分為1~6級,數值越大反映機構風險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監管關注。
業界觀察人士稱,監管部門可以根據行業發展情況和風險監管要求對分級分類監管條件進行適當調整。強化監管評級結果運用,引導信托公司立足受托人定位,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和行為管理十分必要。
《辦法》明確,信托公司應對監管評級結果和系統性影響評估結果嚴格保密,不得用于廣告、宣傳、營銷等商業目的。此外,根據《辦法》,信托公司的監管評級周期為一年,評價期間為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值得一提的是,有數位消息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全行業或無一家信托公司獲得2023年A類監管評級。
“1+N”制度體系
2023年6月1日,《關于規范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分類的通知》正式推行,將信托業務分為資產服務信托、資產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類25個業務品種。
此后,監管部門向各地銀保監部門下發《關于〈關于規范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分類的通知〉實施后行業集中反映問題的指導口徑(一)》(簡稱“《指導口徑》”),相關內容將由各地銀監向屬地信托公司傳達。不過,相對于意義重大的業務分類改革,這一配套政策顯得相對零散,不夠明確。
證券時報記者獨家獲悉,在11月底召開的2024年中國信托業年會上,監管人士透露,目前正在制定“1+N”制度體系,其中“1”是指《關于信托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N”是指資產服務信托、資產管理信托等業務細則。
有知情人士分析稱,“‘1+N’制度體系是以‘三分類’為基礎的,而相關政策預計2025年會出臺。這些關鍵業務的展業標準與規則一旦明確,將激發信托行業的發展潛力?!?/p>
監管人士還表示,立足時代性,是信托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信托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托業未來發展面臨著無限廣闊的市場空間。只有緊扣時代的主旋律,主動對接和服務時代與市場的需求,未來才能真正走好、走遠。
服務信托
信托“三分類”實施以來,信托公司在資產服務信托領域展開積極探索。除傳統家族信托、資產證券化服務信托外,多家信托公司積極探索創新業務,家庭服務信托、保險金信托、預付類資金服務信托、風險處置服務信托等業務實現了較快發展。
2024年中國信托業年會透露,今年全行業資產服務信托規模接近11萬億元,占比達到40%,無論是成立產品數還是新增規模,均已超過資產管理信托。
不過,當前資產服務信托尚未形成穩定、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且轉型賽道擁擠,費率競爭白熱化問題突出。由于受托服務業務報酬率低,這項業務也需要規模效應來支撐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并有賴于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已是勢在必行。據悉,為了開拓行政管理服務信托項下的預付類資金服務信托,不少信托公司耗費大量資金搭建平臺,但整體業務規模仍十分有限。
未來,如何實現規模增長和盈利模式的突破,推動資產服務信托可持續發展,仍是行業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對于信托行業來說,重塑業務模式難,取得盈利更加難,“三分類”改革任重道遠。
政信業務
在房地產信托日漸式微的背景下,基礎產業類信托成為信托非標業務無可爭議的“扛鼎”支撐。
2024年,隨著化債政策和城投“退平臺”持續推進,基礎產業信托的展業難度逐漸加大。一方面,城投平臺的新增融資受到嚴格限制,部分涉及隱性債務的政信類項目可能被迫調整或取消,導致基礎產業信托的底層資產供給減少;另一方面,城投企業的退出使得信托公司可選擇的融資主體數量減少,導致信托渠道融資在城投企業融資中的份額減少。部分城投公司“退平臺”后不再享受政府隱性擔保和兜底預期,融資成本上升,信用風險增加。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針對基礎產業類信托產品,監管部門年內數次向相關信托公司進行窗口指導,內容包括嚴格落實《關于金融支持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化解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3〕35號文,簡稱“35號文”)等。機構須通過“融資平臺查詢系統”查詢確認相關平臺是否列入監管名單中。若在名單之內,不管作為融資主體或者擔保主體,相關債務只減不增,降低高息非標融資。此外,基礎產業類信托的融資主體必須“還舊再可借新”,且必須壓縮自然人投資者的投資比重。
第三方代銷
信托業長效健康發展,夯實加強合規建設是必修課。2024年,監管全面叫停第三方代銷的“擦邊球”行為,就是其中之一。
證券時報記者曾率先報道此事。上半年,部分信托公司再次收到監管部門窗口指導,被要求全面暫停第三方代銷業務。此后,數家信托公司發布嚴正聲明,澄清了第三方機構和個人違規銷售的有關信息。
信托產品銷售主要通過信托公司直銷和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代銷兩大渠道完成,對于非金融機構的第三方代銷,監管部門十多年前就三令五申予以禁止。一般認為,第三方代銷主要源于信托公司直銷能力有限,信托通過灰色區域進行推介,不過目前和第三方機構有銷售合作的信托公司已是少數。業界人士表示,相關窗口指導對于行業整體而言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監管部門希望信托公司堅定轉型、不走老路的意愿。
用益信托研究員帥國讓分析,監管部門對于集合信托的第三方代銷早已明令禁止,此番窗口指導主要是為了延續嚴監管、控風險的整體思路,切斷第三方風險向信托公司傳遞,有利于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以及信托行業的穩健發展。
組合投資
非標組合投資邁出了一大步。
針對業務分類改革,監管部門于2023年中下發《關于〈關于規范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分類的通知〉實施后行業集中反映問題的指導口徑(一)》(簡稱“《指導口徑》”),明確提出,“信托公司開展資產管理信托業務時,要審慎開展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和未上市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要嚴格履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盡職調查、風險管理、凈值化管理、信息披露等資產管理受托職責,確保資產管理信托產品符合投資者風險偏好,確保投資者清晰知曉且有能力承擔投資風險。資產管理信托原則上應當以組合投資方式分散風險,監管部門將完善相關配套制度,明確組合投資相關要求”。
2024年中,監管部門再度召集部分信托公司,傳達包括非標信托需進行組合投資、新增固收類(債券投資)信托產品需用市值法估值等要求。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信托公司開始探索“非標+標”組合投資模式。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目前各區域監管標準不甚一致,各家信托公司投資組合的實踐進度也不一,50%+50%、80%+20%、90%+10%的組合比例較為常見。
根據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10月份成立的基礎產業類信托中,有129款采用組合投資模式,占比32.65%。其中,投資非標和標品比例為95:5或80:20的產品占據絕大多數;11月成立的基礎產業類信托中,有137款采用組合投資模式,占比22.68%。
密集換帥
信托業在金融體系中發揮特殊作用,需要適配的掌舵者和專業人才。近年,轉型變革期的信托業人才流動變化大,2024年這一趨勢仍在延續。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截至12月21日,2024年監管部門核準任職資格的信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共有23位,涉及21家信托公司,盡管略少于2023年,但仍屬于信托公司一二把手變動較多的年份。
今年,多家信托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雙雙變動,包括平安信托、財信信托、建信信托等;迎來新董事長的包括光大興隴信托、中鐵信托、中海信托、山東國信、財信信托、浙商金匯信托、興業信托、東莞信托、中信信托、吉林信托等。其他出現總經理或新總裁變動的信托公司,包括北京信托、興寶信托、中航信托、華鑫信托、山西信托、華潤深國投信托、國民信托、杭州工商信托、長安信托、五礦信托等。
董事長或總經理出現變動,原因往往源自幾類情況:一是信托公司股東變化;二是常規市場化流動;三是與風險資產處置過程相伴的高管調整;四是原高管因退休調動或離任。2024年,在一二把手變動的信托公司中,也有董事長為原總裁或總經理升任的,比如中海信托、中信信托等。
風險化解
2024年,數家信托公司風險化解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
四川信托是我國2001年《信托法》頒布以來,第二家進入破產程序的信托公司。2024年4月1日,四川金融監管局批復同意四川信托依法進入破產程序。天眼查顯示,12月17日,四川信托股東發生變更。新增股東中,蜀道投資集團持股58.63%、春曉公司持股14.99%,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團和成都興蜀青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均各自持股10.09%。
2024年4月11日,民生信托發布公告稱,為提升該公司經營管理效能,經股東會、董事會審議通過,民生信托與中信信托、華融信托簽訂了《委托服務協議》,聘請上述兩家公司為民生信托提供日常經營管理服務。民生信托表示,公司相關的債權債務關系、信托法律關系不因此而發生改變。
華融信托方面,在完成股權重組和徹底從華融資產剝離后,該公司于2024年9月9日宣布更名為“興寶國際信托有限責任公司”,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原安信信托(現更名為“建元信托”)2023年完成定向增發和更名后,也逐步走上了發展正軌。今年前9個月,建元信托實現營業總收入2.5億元,同比增長195.97%;實現歸母凈利潤4150.25萬元,同比增長20.68%。作為風險處置的一部分,該公司多則處罰信息已在今年落地,而部分資產處置仍在進行中。
退金令
2024年,多家信托公司股權被掛牌轉讓。
目前,尚處信息披露期的待轉讓項目包括彩虹集團轉讓所持西部信托5.0107%股權、華電集團轉讓所持華鑫信托23.752%股權,以及某公司持有的北方信托1.02%股權。中海信托、北京信托、華信信托等公司部分股權亦曾被掛牌轉讓。
不過,股權掛牌熱但轉讓市場冷。12月6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陜西監管局同意西安市群健航空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受讓中國航發西安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持有的西部信托0.18%股權,成為年內信托股權轉讓成功的首例。
此輪股權轉讓的一個共性特點是,轉讓股權的股東多為國資背景。今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強調,各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對服務主業實業效果較小、風險外溢性較大的金融機構原則上不予參股和增持。這一系列要求被市場稱為“退金令”,是央企和國資股東紛紛加速出清旗下金融股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近年來信托行業面臨傳統業務轉型壓力,也是信托公司股權掛牌轉讓頻發的另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