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廣東金融監管局披露關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行關閉的批復。
批復文件顯示,經審核,同意關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行。接此批復文件后,廣州分行應立即停止一切經營活動,于15個工作日內向廣東金融監管局繳回許可證。該行應妥善處理廣州分行關閉后的清理及善后工作,對外做好關閉公告。
界面新聞記者查詢發現,今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披露了關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杭州分行關閉的批復,同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杭州分行關閉。
不僅外資行,近來中資行的撤并動作也很頻繁。10月23日披露文件顯示,中國建設銀行畢節天河支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蘭州雁南小微支行均獲批終止營業。
受訪專家認為,在數字化大背景下,銀行正持續對營業網點和渠道進行優化,以更好地進行資源配置。展望未來,受訪專家認為“機構網點的數量調整與結構優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時因地變化與實施,永遠沒有終點。”
澳新中國2017年停止零售業務
官方資料顯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澳新中國”)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澳新集團)在中國境內的全資子行,于2010年10月開業。
澳新中國2023年度報告顯示,澳新集團在中國的發展已超過35年,澳新集團是目前唯一一家在中國本地注冊的澳大利亞銀行。截至2023年年底,澳新中國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杭州和青島設有分支機構。
2023年,澳新中國實現營業收入10.62億元,同比減少6.87%;凈利潤3.91億元,同比減少18.03%。截止2023年末,該行資產總額335.42億元,其中各項貸款和墊款(不含應收利息和減值準備) 73.20億元;負債總額 257.59億元,其中各項存款(不含應付利息)120.51億元。此外,該行資本充足率為32.11%,流動性比例為88.25%,不良貸款率為0%。
股東方面,截至2023年末,澳新中國為單一股東,股東方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集團有限公司。該行股東不存在一致行動人和最終受益人;該行股東的實際控制人為澳大利亞上市公司ANZ Group Holdings Limited。
界面新聞記者留意到,澳新中國零售銀行業務和客戶已于2017年7月15日出售并轉移至星展中國。至此,澳新中國所有分行及上海自貿區支行僅向對公客戶提供服務,不再對個人客戶提供網點(柜臺)服務,不再經營零售銀行業務。
目前,澳新中國僅為少量留存的個人客戶提供有限業務范圍的服務,如以該行房貸還款為目的的境內外本外幣匯入,以關戶為目的的境內外本外幣匯出業務等。對于留存的個人客戶,該行仍遵循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準則向其提供服務,直至其在該行關戶。
2023年3月,澳新中國獲得銀行間人民幣外匯市場即期嘗試做市機構和遠掉嘗試做市機構牌照。2023年11月,澳新中國與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合作,成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IIE)澳洲館銀行服務業獨家贊助商。
多家外資行內地網點揮別市場
界面新聞記者整理發現,今年以來多家外資行宣布關閉中國內地部分網點。
年初至今,匯豐銀行(中國)梅州支行、深圳科技園支行、茂名支行、上海徐家匯支行、上海大寧支行、河源支行、汕尾支行、上海灘支行陸續獲批關閉。
同期,渣打銀行(中國)深圳車公廟支行、上海淮海中路支行、杭州城西支行、呼和浩特分行、青島海爾路支行亦獲批關閉。
5月,花旗銀行(中國)發布關于個人銀行業務營業網點停止營業的公告,宣布鑒于花旗中國將轉讓個人銀行財富管理業務,15個花旗中國的個人銀行業務營業網點于2024年6月8日起停止營業。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信息顯示,星展銀行、東亞銀行等外資行今年均關閉了部分內地支行。但也有部分外資行在內地新設分支機構,如今年4月,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合肥分行正式開業,這是渣打集團近9年來,首次在國內新開設省級分行。
對于關閉部分分支機構,渣打銀行(中國)曾向媒體回應稱,“和眾多中外金融機構一樣,渣打銀行持續對資源配置進行評估,持續對營業網點和渠道進行優化,持續提升數字金融服務能力,旨在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關閉”并非“退出”,多家外資行都對中國業務發展表示出信心。2022年12月,花旗宣布將逐步關閉中國內地的個人銀行業務。彼時花旗就強調該業務調整不涉及企業與機構客戶業務,并重申將繼續堅定發展其中國內地的企業與機構客戶業務。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王云峰近日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專訪時亦強調,中國市場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紅利。作為內地金融業最大的外商投資者之一,匯豐集團堅定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并立足長遠持續加大投資。近年來,集團對內地的新增投入已達數十億元人民幣,包括將注冊于上海的匯豐人壽保險的持股比例從50%提高到100%,在上海臨港設立內地首家跨國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匯豐金科等。
《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截至2023年末,外資銀行在華資產總額3.86萬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212.48億元。機構布局方面,截至2023年末,共有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了機構,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總數已達888家,其中包括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6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2家代表處,覆蓋27個省級行政區。
中資行持續調整分支機構
撤并動作不斷的不只外資行,今年以來,中資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多家網點均獲批終止營業。
10月2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畢節金融監管分局披露關于中國建設銀行畢節天河支行終止營業的批復,同意該支行終止營業。此前不久,中國建設銀行尤溪東城支行、三明列東支行、深圳萬眾城支行等均獲批終止營業。
其他國有大行也在列,10月披露文件顯示,中國銀行丹東鳳城鳳凰街支行等四家支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德昌縣永郎鎮錦川營業所等六家營業機構均獲批終止營業。
同月,多家股份制銀行支行亦獲批終止營業,包括平安銀行上海高行社區支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廈門新景小微支行、中國光大銀行廈門金榜社區支行、中國民生銀行廈門文園社區支行等。
農商行、村鎮銀行部分網點也畫上結業句號。重慶大足匯豐村鎮銀行龍水支行、廣東清遠農村商業銀行三角支行等近日均獲批終止營業。5月披露文件顯示,成都農商銀行新都桂林分理處、新都外南街分理處等23家分理處均獲批終止營業。
從分支機構數量看,多家銀行正對線下網點進行總體調整。
根據中國銀行2024中報數據,截至6月末,中國銀行內地商業銀行機構總數(含總行、一級分行、直屬分行、二級分行及基層分支機構)10280家,較上年末減少19家。
中行在中報中提及,該行堅持數字化、線上化、移動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大力拓展線上渠道,推動線上業務快速增長。上半年,電子渠道交易金額達到172.55萬億元。線下渠道方面,持續推進全轄網點布局優化。部分銀行撤并、新設分支機構的動作都很密集,并獲得整體增長。
浦發銀行中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新設傳統支行16家,撤并傳統支行1家及社區銀行7家。截至6月末,公司已在3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以及香港、新加坡、倫敦開設了42家一級分行,共1750個分支機構。相較2023年末的1742個分支機構,增長8家。
“2023年下半年浦發銀行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確定了新一輪發展戰略,深耕五大賽道,打造金融新引擎,業務發展進入全新階段。所以,浦發銀行加快機構網點布局調整與結構優化,適度增設功能完整的支行、撤并一些社區支行,以更好地滿足業務發展和客戶服務需要。”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全行業而言,數字化成為了銀行線下機構持續優化的一大動力。“近些年,我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明顯提速,線上產品和服務全方位改變客戶偏好,主流生活場景和客戶消費行為高度數字化,客戶對銀行線下網點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我國銀行業網點布局進入優化調整階段。”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馬天嬌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從布局策略看,馬天嬌認為銀行機構布局正緊跟國家戰略,穩步提高網點資源與地區社會經濟資源匹配度,強化長三角等重點領域金融服務效能,增加對城市規劃新區和縣域地區網點資源傾斜力度,更好地服務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對于存量網點,銀行業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擴展服務覆蓋范圍,激發經營活力。
后續而言,“商業銀行機構網點布局要根據宏觀經濟、客戶需求和本行發展戰略來進行,數量調整與結構優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時因地變化與實施,永遠沒有終點。”董希淼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