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10月23日在金融街論壇系列活動“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與跨境支付革新:機遇與挑戰”研討會上表示,從需求角度來說,亞洲經濟體互聯互通、快速發展,推動了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項目啟動并逐步走向實踐。
2021年2月,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泰國銀行(泰國央行)、阿聯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聯合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下稱“貨幣橋”)項目,旨在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2024年6月6日,該項目進入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階段。
周小川指出,亞洲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投資和供應鏈發展迅速,包括旅游在內的人員往來、跨境電商發展推動人們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也暴露出現行支付系統的一些不足,即無法滿足亞洲內部貿易、旅行與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傳統上,人們多使用美元或其他強勢貨幣進行這些跨境支付,無法充分滿足亞洲內部貿易、旅行與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
他表示,在支付科技發展的背景下,有可能進一步提高跨境支付效率、降低成本,還需要避免因美元流動性不足或美國貨幣政策和亞洲經濟體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不一致所帶來的困擾。為滿足上述需求,貨幣橋項目(mBridge)以及其他促進亞洲的跨境支付基礎設施發展迅速。“我們可以看到,亞洲地區之間有著很多合作的空間,特別是東盟國家、中國及海灣國家。”
談到當前國際貨幣體系與跨境支付體系的關系時,周小川將現有的貨幣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強勢貨幣,具有自由可兌換、足夠的流動性支撐、有效且深度的外匯市場、幣值穩定等特征。這類強勢貨幣主要是美元,通常還有日元、歐元、英鎊等,這些貨幣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貨幣。人民幣也在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子里,但與其他貨幣仍有差距。
第二類是準強勢貨幣,這類貨幣也被用于跨境支付,但與第一類貨幣相比還有某些弱點,需要新的系統予以支持。他指出,當前貨幣橋發展的成員貨幣,包括港元、泰銖和阿聯酋迪拉姆等貨幣可以歸入這一類,人民幣也屬于這一類。
第三類貨幣相對較弱,匯率及外匯市場不夠有效,可能面臨一定的國際收支問題,貨幣可自由兌換程度較低,需要外匯管制等。
周小川指出,貨幣橋項目發展需要區分三種不同貨幣類型。第一類貨幣的跨境支付已經相當便利,盡管可能還有進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空間,但提升空間不太大。第二類貨幣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還有很大改善空間,以滿足這些經濟體互聯互通的快速發展的需求。
“如果我們能夠實現第二類貨幣的跨境支付基礎設施提升,那么我們可能也會逐步考慮第三類貨幣,盡管可能會有些復雜,但如果有央行間的合作、支持,并非不可行。在貨幣橋上,可以使用強勢貨幣、準強勢貨幣以及第三類貨幣,但主要發展方向是加強各國本幣的跨境使用。使用本幣進行跨境支付對于實施獨立貨幣政策、維護貨幣主權非常重要。”
周小川還表示,推進貨幣橋建設需要亞洲中央銀行的支持。中央銀行需要制定規則、監管,進行外匯管理等。對于許多亞洲經濟體而言,經常賬戶與資本賬戶可自由兌換程度不同,國家之間的差別也很大。貨幣橋項目正在推動并便利經常賬戶,特別是小額經常項目跨境交易的支付結算。
“因此,我認為這非常符合亞洲經濟、貿易以及旅行發展的需求。需求側是貨幣橋項目發展的原動力。”周小川說。
校對: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