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通過發布“無廢城市”建設進展評價辦法,引導參與城市和地區實施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生態環境部將系統謀劃“十五五”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建立危險廢物環境管理全過程可追溯信息系統,加快推進典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和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管控。
在生態環境部22日舉行的10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郭伊均表示,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環境管理是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郭伊均介紹,生態環境部已提前研究謀劃“十五五”重點任務,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和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建立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嚴守“一廢一庫一重”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底線(“一廢”指危險廢物;“一庫”指尾礦庫;“一重”指重金屬),扎實推進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以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累計實施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工程近420余項、涉及資金超1200億元,形成97項經驗模式。
郭伊均介紹,“十四五”以來,全國“113+8”個城市和地區印發實施方案,計劃建設3700余項工程項目,投資超1萬億元。浙江等19個省份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粵港澳、長三角、川渝等地區積極推進區域“無廢城市”共建。江蘇省積極推進“無廢運河”建設,指導28家化工園區全面啟動“無廢園區”建設。中石化等6家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積極開展“無廢集團”建設。
截至2023年底,全國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能力超2億噸/年,較2020年增長了50%,與產廢情況總體匹配。生態環境部推進危險廢物“1+6+20”(即1個危險廢物國家技術中心、6個區域技術中心、20個區域性特殊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設。2023年全國共排查危險廢物相關單位17.6萬家次。不斷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信息化水平,共約78萬家企業納入國家固廢信息系統管理。
“十四五”以來,多部門聯合推動各地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例如,內蒙古鄂爾多斯每年綜合利用超6000萬噸煤矸石對煤礦采空區、沉陷區等開展生態修復和土地復墾。云南昆明利用磷石膏超過1400萬噸,用于磷礦石采砊回填生態修復和復墾。2012年以來規范處理企業共拆解處理約9億臺廢電器,約產出1200萬噸廢塑料、廢金屬等進入下游企業再生利用。
郭伊均介紹,2021年以來,推動涉重金屬產業淘汰落后產能項目730多個,完成重金屬深度治理項目240余個,減少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約151噸。2024年以來,全國共完成一級、二級尾礦庫2185座污染隱患排查,抽查三級尾礦庫4201座。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提供的資料表示,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環境治理體系和環境風險防控能力與當前形勢任務要求、與人民群眾對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期待還存在明顯差距。
比如,危險廢物監管實現實時全程可追溯規范化信息化監管目標仍有差距;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建設不平衡,總體過剩與部分區域能力不足矛盾并存;大宗固廢大量堆存問題突出,煤矸石、煤灰煤渣等涉煤固廢、磷石膏、脫硫石膏、赤泥、錳渣、建筑垃圾等全國大宗固廢利用處置不足;新興固體廢物問題逐步出現,新污染物問題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熱點,由于我國新污染物治理剛剛起步,環境風險的“篩、評、控”技術手段不足,環境風險防控任務任重道遠。
郭伊均表示,生態環境部將在全面摸清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現狀等基本情況基礎上,高質量謀劃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探索試點發布反映綜合治理成效的“無廢指數”,指導地方探索通過井下充填、生態修復、路基材料等消納渠道推動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赤泥等典型大宗固廢安全規范綜合利用。加快建筑垃圾和廢光伏設備、風機葉片等污染控制規范制定。加快推動國家危險廢物重大工程建設。制定實施進一步加強重金屬精準防控工作的意見,創新重金屬分區精準控制制度。嚴格從源頭防控新污染物環境風險。
在回答有關下一步我國“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重點和方向的問題時,郭伊均稱,將通過發布“無廢城市”建設進展評價辦法,引導參與城市和地區在實施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具體工程項目建設上下功夫,切實解決工業、生活、建筑和農業等領域的固體廢物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