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對話》欄目,首次“攢局”七位光伏企業家,并將主題定為“相信中國光伏”。這七位光伏企業家分別是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TCL董事長李東生、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正泰新能源董事長陸川。
用業界的話來說,即便是最近幾年行業的重大活動上,這七位大佬都很少能在同一鏡頭前聚齊。
就在過去一年時間里,中國光伏產業“風云突變”。
2020年被視作本輪光伏行情上行的起點。這年11月,鐘寶申、劉漢元、高紀凡以及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作客《對話》欄目,彼時的主題是:中國光伏產業如何從“三頭在外”到“三個世界第一”。
此后,三年的紅利期造就了中國光伏產業的“七重天”:政策制定向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傾斜,年度新增裝機量直破200GW大關,產業規模急速擴張,技術研發水平全球領先,光伏企業盈利大增,公司市值一路走高,光伏企業家身家大漲。
然而,轉折點卻于2023年三季度出現。產業鏈價格掉頭下行,光伏企業業績滑坡,產品同質化嚴重,資本市場光伏板塊估值萎縮,行業淘汰賽打響……
事實上,當本輪光伏周期出現發展過熱的苗頭時,已有光伏企業家們相繼呼吁理性發展。但燥熱的情緒下,產業難以踩下剎車,這也使得周期低谷時段一再被拉長。
如何破局?這幾乎是所有光伏從業者們共同想知道的答案。
在本期《對話》中,節目組通過七位企業家一同書寫“合”字的方式,來呼吁上下游的協作共進。
這或是“光伏人”的心聲,亦在呼喚產業的下一個“七重天”。
產業激烈競爭
2020年至今,中國光伏產業迎來了又一個發展周期,新增裝機量快速增長,光伏企業業績向好,技術加速迭代。
在這段時間里,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協鑫科技、TCL中環、正泰電器都度過了幾年的業績蜜月期。特別是在2022年、2023年這兩年,七家光伏企業相繼創下利潤新高。不同的是,在2022年,隆基綠能、通威股份、協鑫科技、TCL中環、正泰電器均在該年度刷新凈利潤的歷史紀錄,而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則是在2023年將年度凈利潤刷新高點。
由此也形成了另一個分水嶺。2024年上半年,隆基綠能、通威股份、協鑫科技、TCL中環陷入虧損,而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以及正泰電器保持盈利(注:正泰電器因拆分光伏板塊業務,不具備可對比性。)
在節目中,上述七家企業因盈利和虧損被分割成“紅綠陣營”,對于七位企業家而言便各有喜悲。
直面自家虧損的業績,李東生坦言:“賣得越多虧得越多,因為是賠著本賣的。”在他看來,以中國業務單算的話,可以肯定說沒有一個企業是賺錢的。
朱共山給出他認為的“根本原因”:“賣得越多虧得越多是因為我們這20年,產品同質化、模式同質化、制造同質化、知識產權不受保護,進的門檻比較低。”
劉漢元則認為,供需錯配的出現,導致產業鏈價格下跌。“價格下去之后由于內卷程度的加劇,每一個環節基本上都虧損,所以銷得越多,虧得越多,產業鏈越長也虧得越多,就成了今天的現象和事實。”
隆基綠能是今年上半年虧損最嚴重的光伏企業,鐘寶申如何回應虧損?在他看來,減值是造成財務數據上出現大額虧損的主要原因。“我們也在反思為何出現這么多的減值。”但鐘寶申相信,隆基綠能的“三九天已經過去,下半年整個業績情況應該會比上半年好很多。”
盡管上半年業績利潤翻紅,李仙德和高紀凡卻并不滿意。事實上,與2023年上半年相比,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的凈利潤同比均下降——前者降幅超過68%,后者降幅則超過85%。
供需不平衡,是導致今年上半年光伏產業鏈出現大面積虧損的主要原因。
“當前,光伏行業的周期性波動主要源于產能與需求的錯配。”陸川分析,制造業的周期性是正常現象,但光伏行業的特殊性在于其產品并非消耗品,而是長期固定資產。“光伏企業不能簡單地通過短期虧損來期待市場的自然回暖,而需要更加注重長期戰略規劃和成本控制。”
李東生更是用“扭曲”來形容當前的光伏市場價格體系。經歷了面板產業的周期性發展,李東生對產業的惡性競爭并不陌生。“其實過去幾年,顯示面板也是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但是面板產業參與者比較少,經過那么多年的競爭,現在整個行業的參與者不到十家,在行業自律之下,大家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生產所需要的產品,規避不理性的競爭。”
下個“七重天”的期盼
七重天,是西方傳說中善良之地、榮光之所。光伏產業的“七重天”,描繪的則是產業共進、技術進步、企業共贏的美好圖景。
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上海組織召開“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座談會”,共同研討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過剩產能等相關措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現場獲悉,參加此次座談會的企業幾乎覆蓋光伏制造產業鏈上中下游核心企業,包括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協鑫科技、愛旭股份、正泰新能、高景太陽能等數十家光伏企業。而在上午場的座談會上,與會企業代表商討的內容包括關于“反內卷式競爭、反低于成本傾銷”等行業自律公約。
在本次《對話》欄目上,七位光伏企業家進行了一場互動——大家各拉一根線,以此共執一筆,書寫“合”字。這一環節的設置不言而喻:光伏企業彼此合作,共同實現行業回歸理性發展。
“合作”,成為不少光伏企業家的共識。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寫下一個“可以提振行業信心的關鍵詞”環節,鐘寶申、高紀凡、李仙德均給出了“合作”一詞。
“我是堅定不移地相信只有通過合作,整個行業才能走得更高遠。”高紀凡呼吁,要優勢互補,構建協同發展新生態,“我們也希望未來在產業鏈的合作,在技術創新合作方面,能夠為這個行業破‘內卷’走出一條新路來。”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在光伏產業并非陌生詞。自2018年以來,頭部企業更是一度掀起了共投項目、共建企業,甚至達成戰略同盟的熱潮。
在李東生的回憶中,TCL中環與天合光能、隆基綠能和晶科能源的深度合作,包括股權股本意義上的“共進共退”。“這種合作模式可以讓產業鏈的分工更有效、持續,并增強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而在劉漢元看來,合作不僅僅是寫在協議上,而是要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實現強強聯合,分享彼此的成果,“這樣的合作才能真正推動產業鏈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事實上,企業之間合作之余,企業的自律也為各位光伏企業家所看重。
陸川認為,自律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企業需自我約束,合理控制擴張速度與定價,避免“價格戰”導致的虧損加劇;二是行業包括協會與主管部門等,進一步推動組織產能布局與價格機制等方面的引導性方案,以加速行業穿越當前嚴峻周期。
不過,這種“自律”的形成并非易事。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擔心的是,快節奏發展的光伏產業,會“走明天的路,讓自己明天無路可走”。“雖然說技術遙遙領先,但并沒有帶來技術投入的效益。”李俊峰希望產業發展的節奏要慢一點。
而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看來,這輪周期波動的產生,也在于產業規模上步伐太快。“這幾年也是技術迭代和設備進步的快速發展期,就形成了光伏的投資熱潮。跨界企業無序涌入等因素導致供大于求的程度在加深,最后出現非理性競爭。”
行業困境重重,光伏產業的明天是否值得相信?答案依然是肯定的。“技術的不斷研究投入,產業的兼并整合下,行業的波瀾起伏,會讓大家增加更多的理性判斷。”劉漢元表示,信心關鍵來源于未來的市場究竟應該有多大,“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要當主角,光伏就是其中的第一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