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經在全球關鍵鋰電池零部件領域占據了80%以上的出貨量,鋰電池產業鏈成為中國企業出海浪潮中一朵絢爛的浪花,正在從單一的“走出去”進階到“本土化”的關鍵階段。
中國鋰電企業海外征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星源材質董事長陳秀峰就提醒,歐美市場的“游戲規則”非常嚴格;利元亨相關人士表示,貿然出海不一定是明智之選;天賜材料相關人士透露供求波動的風險在加劇……種種挑戰之下,中國鋰電產業鏈如何在全球化布局中突圍?
鋰電企業紛紛海外建廠
美國南部得克薩斯州,一座電解液工廠正進行前期設計,這里將落成年產20萬噸鋰電池電解液項目,達產后可供應超180GWh鋰電池生產;在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投資額近2.8億美元的電解液工廠正在進行建設的前期準備……這些電解液工廠投資方均來自中國的鋰電龍頭企業天賜材料。
電解液被喻為鋰電池的“血液”,是鋰電池重要的組成材料。天賜材料是一家全球領先的電解液生產商,近年來,天賜材料持續深化國際化的戰略布局。據有關機構統計,2023年,天賜材料的電解液全球市占率達31.2%。
貼近客戶投建海外產能,已成為一種共識。“星源材質是最早出海的一批鋰電池產業鏈企業,公司國際化進程主要由客戶需求驅動。”陳秀峰說。
星源材質是全球鋰電池隔膜主流供應商之一。公司持續加碼國內外產能布局,通過加大國內外生產基地建設來提升產能,目前正積極推進南通基地、佛山基地、歐洲基地、東盟基地的項目建設。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利元亨已先后在德國、波蘭、瑞士、英國、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印度、印尼等海外市場設立了分公司、子公司或辦事處,拓展建立了研發中心、服務中心和生產基地,不斷滿足客戶本土化研發、生產、銷售及售后服務需求。
持續提升“本土化”水平
中國企業出海的產品,經歷了從勞動密集型向高附加值領域的轉型。出海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但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在此過程中,提升“本土化”水平是中國企業出海的新課題。
天賜材料、利元亨、星源材質等鋰電行業領軍企業,通過資源整合、技術創新和緊密貼合客戶需求,逐步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全球化戰略。
“在進行海外布局時,利元亨會結合自身產品優勢,在成本可控的地方運營,確保能夠實現企業的長期穩定運營。”利元亨相關人士表示,公司搭建了全球供應鏈體系提供保障,通過研發中心、服務中心和生產基地,不斷滿足客戶的“本土化”要求。
天賜材料則“借力打力”,建立核心資源來克服投資環境的水土不服。公司相關人士稱:一是公司將強化與核心客戶之間的溝通機制,借助他們的資源與當地政府進行有效交流;二是計劃在目標地區積極尋求與大型企業戰略合作。
利元亨不僅將生產線搬到海外,還將“海外環境”搬進公司。利元亨頗為注重人才培養和服務項目管控體系完善,公司開設了國際工程人才語言研修班和海外項目管理研修班,培養了運營管理、技術和商務等方面的工程師,以支持全球服務。
做當地發展的助力者和共贏者
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寧德時代為美國福特公司在密歇根州的電池工廠提供籌建和運營服務,并就電池專利技術進行許可。公開資料顯示,福特董事長比爾·福特(Bill Ford)宣布這項投資時表示,寧德時代將幫助福特加快速度,“這樣我們就可以自己制造這些電池了”。
天賜材料相關人士表示,他在海外調研發現,與去年相比,許多歐洲國家的電動化進程有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在公共交通領域,電動化的趨勢尤為明顯。此外,這些國家對國內供應鏈的包容性更強,更愿意接納在當地建立的生產設施。
“在出海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客戶的熱烈歡迎,他們非常希望我們能夠迅速在當地建立配套的材料產能。”他表示。
對于中國鋰電池產業鏈企業出海所承擔的角色,該人士坦言,全球能源轉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期,像歐洲、美國等地的電動車滲透率逐步升高,但本土鋰電池產能還存在較大不足。中國鋰電池產業鏈出海,不是要做“掠奪者”,而是做當地發展的助力者和共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