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ETF是交易所證券投資基金的英語縮寫,在海外市場已經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2004年我國內地推出了第一個華夏上證50ETF,至今正好20年。這20年中,國內ETF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到2020年規模首次達到了1萬億元,又經過三年的努力,在去年規模越上了2萬億元大關。而最新的數據是,到今年9月底已超過了3萬億元,呈現不斷加速增加的態勢,這對整個證券市場的運行,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作為跟蹤相關標的指數并據此進行投資的基金產品,ETF對投資者而言明顯降低了選擇投資品種的難度,交易成本也相對比較低,在走勢上能夠基本保持與大盤的同步,是投資機構化、指數化趨勢下的產物。當然,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投資者對ETF也都有一個認識過程,在初期的發展并不是很快。
我國ETF的大發展是在近幾年的事情,一方面快速擴容導致上市公司數量眾多,同時高科技公司大量涌現,這讓普通投資者在了解、研究相關行業與公司時頗感為難。另外,為避免個股風險,人們對組合投資的需求大增,而在構建組合投資中ETF也能算是模式之一。這兩方面的因素催生了2020年的ETF熱,彼時市場上也出現了大量ETF產品,很多投資者采取了借助ETF投資股市的做法。不過,ETF產品本身并不具有擇時的功能,在2022年開始的大盤調整中表現也不如人意,一度在市場上乏人問津。
不過,進入到2024年,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年初的時候A股表現很弱,甚至出現流動性風險。為穩定市場走勢,提振投資者信心,中央匯金等部門著手入市,其重點購買的就是寬基ETF產品。正因此,ETF成為了“國家隊”資金入市的工具,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投資者對ETF的關注度,也驅使部分看好后市的投資者跟著“國家隊”的步伐入市。ETF的份額就這樣出現了逆勢增長。
而到了9月下旬,隨著股市行情好轉,有大量資金入市,其中不少也是選擇了ETF以達到從容建倉以及一攬子布局重點看好板塊的目標。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下,ETF行情火爆,甚至在交易中價格被拉漲停,出現明顯溢價的局面。時下,ETF的規模已經超過3萬億元,很可能用不了半年時間,就能進一步增加到4萬億元,成為權益基金中最為龐大的一支隊伍。
從以上對ETF規模增加的原因來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這個品種自身的特點,符合當前市場的實際需要,它的發展本身就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相應的,其規模的快速增加,也對市場產生了多重影響。
首先,當市場處于較為特殊的時期,ETF事實上充當了穩定市場的角色,雖然其本身不是平準基金,但客觀上由于“國家隊”資金的介入,在某種條件下的確讓人們感覺到具有這方面的某些作用。現在回想起來不難看出,如果不是年初中央匯金公司對一些寬基ETF的大量買入,股市很可能會跌得更多,市場風險也會表現得更加突出。
其次,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投資難度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通過ETF形式入市,特別是新入市的機構與個人投資者,把它作為快速建倉的一種手段。這也就意味著,ETF除了作為組合投資的工具,還兼有提供入市通道的作用。
投資者一鍵買入ETF以后,隨后的建倉任務就交給了基金管理人來完成,達到了讓專業的事情由專業的人來具體操作的效果。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其影響還體現在為證券投資的大眾化提供了一種較為現實的實現路徑,為普通民眾獲取財產性收入創造了機會。
投資者應該清醒地意識到,ETF是復制對應股票指數走勢的產品,它的凈值是會隨股市的波動而上下起伏的。人們在對其予以高度重視的同時,還是不能忽視所存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