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滬蘇湖高鐵正式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將確保年底前建成通車。
滬蘇湖高鐵由上海虹橋站引出,途經蘇州,終至湖州,全長約163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滬蘇湖高鐵一直備受關注。隨著這條被稱為“江浙滬第一天路”的高鐵正式到來,它將如何改變長三角經濟版圖?
圖片來源:中國鐵路
“中心”破局
無論是古代的“江南”,近代的“滬寧杭”,還是現代的“長三角”,指的大抵是同一片區域,象征的是一以貫之的富饒。
攤開地圖,不難發現湖州處在這片富庶之地的地理中心。不過略微尷尬的事實是,長三角地理中心居然至今沒有連接上海的高鐵。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早在2010年,滬寧城際與滬杭高鐵相繼通車,南京、杭州等開啟了與上海的“同城化”步伐。2011年,京滬高鐵貫通,南京、無錫、蘇州有了去上海的雙通道。2020年,滬蘇通鐵路跨過長江天塹,南通也能坐動車到上海。2023年,南沿江高鐵開通,江陰、張家港等縣級市也有了去上海的“專線”。
滬蘇湖高鐵姍姍來遲,正是網友稱其為“江浙滬第一天路”的重要原因。
在目前“八縱八橫”高鐵網徐徐鋪開的背景下,全長約163公里的滬蘇湖高鐵似乎并不起眼。但對湖州這座太湖之濱的城市來說,無異于一條改變城運的動脈。
去年,上海GDP總量超過4.7萬億元,高居全國第一,蘇州、杭州則是“兩萬億俱樂部”成員。長三角GDP總量超萬億的城市,多達9座。
相比之下,交通不便讓曾富甲一方、號稱“蘇湖熟、天下足”的湖州,漸漸掉隊。蘇錫常去年GDP均超萬億,同樣是環太湖的湖州GDP則僅為4015.1億元。
回翻歷史,其實湖州崛起恰恰得益于交通。
隋唐時期,當時的“高鐵”——大運河縱貫南北,同時期江南開發,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因太湖得名的湖州,擁有四通八達的水系,也因此疏通了經濟的大動脈。日本學者斯波義信在《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中指出:“湖州是整個長江中下游的縮影。”
近代京滬鐵路取代京杭運河,成為溝通南北的主要交通線。錯過京滬鐵路讓有“揚一益二”之譽的揚州繁華不復,蘇錫常則因鐵路與運河的雙加持,延續了繁榮。
進入高鐵時代,湖州重新破局。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2013年,寧杭高鐵通車,湖州到南京時間壓縮到1小時內,到杭州只要不到半小時;2022年,合杭高鐵通車,湖州有了去杭州的雙通道。
如今湖州向北,可通過南京接入京滬高鐵,形成赴京津冀的最快通道;向西通過合肥接入滬漢蓉客專,實現與成渝“第四極”的直連;向南通過杭州東站接入杭甬高鐵可以直達寧波,通過杭州西站接入剛通車的杭溫高鐵,搭建縱貫浙江的南北大動脈。
隨著滬蘇湖鐵路的通車,湖州將形成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交通大格局。湖州這個“長三角地理中心”,將以最快的速度擁抱上海這個“長三角經濟中心”。
未來,鹽宜高鐵、錫宜城際S2線也將延伸到湖州。前者將與湖杭-杭溫高鐵構成縱貫長三角的高鐵“中軸”,后者與如通蘇湖城際鐵路相連,形成“環太湖城際軌道交通圈”。湖州將因此完高鐵樞紐的跨越,進而助力湖州恢復歷史上的地位。
填補空白
大灣區和長三角,這兩個中國最頂級的城市群和最強大的經濟增長極,今年都迎來了 “縫合時刻”。
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車,有媒體歡呼“深圳迎來史詩級‘擴容’”“中山將成為下一個‘浦東’”……還有專家學者站在更大的格局,將珠江口的“縫合”視為“大灣區經濟版圖的改寫”。
相對于大灣區,長三角發展均質化更顯著。江蘇因下轄13地市全部入列全國經濟百強,被夸贊為“蘇大強”“十三太保”。浙江則肩負著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使命。
從某種程度上,滬蘇湖高鐵是長三角的一次“縫合”。與深中通道類似,它也填補了上海往西的交通空白,讓城市群內部的發展更均質。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
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形成了西北方向的滬寧發展軸和西南方向的滬杭發展軸,蘇州位于上海的“北翼”,嘉興則成為“南翼”。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朱承烈認為,滬蘇湖高鐵的開通,將徹底打破湖州發展的交通瓶頸,使其能夠深度融入上海的“一小時經濟圈”。這一變化將使得湖州能更好地承接上海的產業、人才和資本等資源的溢出效應,從而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今年湖州市政府工作報告3次提及滬蘇湖高鐵,明確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奮力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西翼”。
今年6月,湖州還專門研究制定《搶抓滬蘇湖高鐵開通機遇 全面接軌上海“五個中心”建設 加快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西翼行動方案(2024—2026年)》,首次提出“全市域、全領域接軌上海”。
湖州的打法是,承接上海溢出和主動配套雙向發力,在產業協同并進中推動發展能級整體提升。具體路徑包括全面融入上海“3+6”新型產業體系,共建產業集群;推動湖州八大新興產業鏈與上海重點對應產業、特色產業園區建立“一對一”機制等。
比如半導體產業,湖州與上海張江高科共同規劃打造南太湖新區半導體產業園,正重點圍繞芯片設計、檢測,兼顧封裝測試與材料,致力于打造射頻前端產業鏈條“主陣地”、車芯屏產業聯動“應用引領區”、零部件“集散地”和封測檢測“先行示范區”。
值得一提的是,半導體產業園距湖州高鐵站僅5分鐘車程,這將更利于承接半導體產業轉移。
湖州一方面期待著滬蘇湖高鐵,另一方面早已“接軌大上海”。早在2022年初,湖州在南潯設立“上合區”,全方位接軌、融入和服務上海。
近年來,湖州創新設立長三角(湖州)產業合作區、湖州接軌上海創新合作區,在滬設立駐滬蘇招商引才中心、產業人才“飛地”,積極承接上海的資源溢出。
隨著滬蘇湖鐵路進一步加速資本、人才、科技等要素的流動,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重要節點的湖州,有望成為前沿技術與科創要素聚集的樞紐。
圖片來源:G60科創走廊官方網站
“各揚所長”
隨著城市化的深入,城市群、都市圈的2.0形態逐漸取代單一城市的1.0形態。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往往會產生溢出效應,帶動形成次頂級城市:如橫濱之于東京、仁川之于首爾、深圳之于香港、蘇州之于上海。
鑒于長三角的體量和上海的勢能,城市群內不止形成了蘇州一座次頂級城市:杭州通過數字經濟換道超車,與上海差異化發展;寧波立足深水港優勢打造國際航運中心,港口吞吐量常年高居世界第一;上海產業轉移獲益的也不止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嘉興呈百花齊放之勢。
杭州、寧波也證明錯位發展的智慧——除了單向對接上海,同時積極挖掘自身稟賦,合理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雙向奔赴。
湖州的特色是“綠色”——湖州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
圖片來源:湖州發布(吳拯 攝)
彼時,湖州粉塵飛揚,很多工廠冒著廢氣,排出污水讓太湖滿眼藍藻。使命與囑托在肩,湖州開啟了壯士斷腕的環境治理。
不是單維度的環境整治,還要讓綠色生態本身產生價值,它參與交易,甚至能像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那樣流動,激活各行各業,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升級。為此湖州在國內率先開展市域生態產品總值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核算,動態掌握全市及各區縣生態產品價值、供給狀況及動態變化情況。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市場化應用機制。
近年湖州加快產業綠色轉型,新興產業集聚度達72.4%,“十四五”以來單位GDP能耗下降3.6%。
綠色發展也增強了城市從對人的吸引力。
目前湖州正在聚集越來越多的數字游民,安吉專門為他們建了“DNA(Digital Nomad Anji)公社”。據統計,2022年全球數字游民數量為3500萬人,專家預計到2035年這一群體規模將超10億人。
湖州還在今年當選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提出要打造“最江南”的文化窗口。9月20日,第十二屆湖筆文化節舉辦,主題定為“在湖州遇見‘最江南’”。
湖州目標成為上海大都市圈重要休閑度假目的地,到2026年,長三角地區來湖州旅游人次累計突破2億,在湖州舉辦長三角地區體育賽事、文化演藝、文旅會展等各類活動50場以上。
湖州對“金西翼”總體定位是:上海西向活力源、綠色科創引領區、要素配置樞紐區、商務旅居優選區。
當地媒體觀察指出,從長三角區域角度來看,湖州打造金西翼也將進一步提升上海西向輻射長三角內陸腹地的龍頭帶動效應,更好促進湖州等長三角城市“各揚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