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指出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范化解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這為我國當前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目前,各地正以飽滿的熱情、切實的行動投入到金融強國建設的實踐中。為此,證券時報策劃“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一線調研行”大型報道,全面呈現各地貫徹落實“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戰略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和具體部署,敬請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 張淑賢
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無疑是金融強國建設的主戰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特別提出要“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目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展如何?貫徹落實“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戰略方面有哪些布局?在現有基礎上如何增強其競爭力、影響力?在培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方面又有哪些舉措?日前,證券時報社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帶領“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一線調研行”采訪組走進上海,對話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委金融辦)、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員會(上海市金融工作黨委)負責人。
多措并舉
全面增強競爭力和影響力
證券時報記者:“金融強國”以及“五篇大文章”都是近期金融領域的熱點話題。上海在貫徹落實“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戰略方面,有哪些行動和布局?
上海市委金融辦、市金融工作黨委負責人:在建設金融強國進程中,上海肩負著黨中央寄予的殷切期盼和光榮使命。為助力金融強國建設,我們牢記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使命,不斷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以金融工作的新進展、新成效為金融強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一是切實加強優質金融服務供給。聚焦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金融服務力度,引導金融機構貼近企業需求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快布局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門推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化科創板關鍵制度創新,構建有力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提升國際綠色金融樞紐能級,強化綠色金融服務平臺功能,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提升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和普惠金融顧問制度成效,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豐富養老金融產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健康產業、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的支持。深化金融領域數字化轉型,拓展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
二是持續加強現代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集聚高能級金融機構,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滬展業興業,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和輻射效能。配合完善注冊制改革,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進一步提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服務功能,拓展參與機構。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豐富“專精特新”等優質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三是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深化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豐富人民幣金融產品,提高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支持浦東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跨境貿易結算和海外融資服務,引導金融機構提升跨境服務能力和全球競爭力,更好助力企業“走出去”。探索推進金融數據安全有序跨境流動。
四是健全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加強央地金融監管協同,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健全風險處置責任機制和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加快地方金融監管平臺建設,提升金融監管科技化水平。加強金融投資者和消費者宣傳教育,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證券時報記者:近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上海市委金融辦、市金融工作黨委負責人:近年來,上海立足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扎實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了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當前正邁向全面提升能級階段。
目前,上海金融市場發展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不斷增強。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備,近年新設上海票據交易所、上海保險交易所、中國信托登記公司、跨境清算公司、城銀清算公司等多家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市場定價功能不斷提升,“上海金”“上海銀”“上海油”“上海銅”“上海膠”等價格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成為人民幣匯率水平的主要參考指標;金融市場產品更加豐富,與國際接軌的期貨及衍生品產品體系初步形成,國內首個航運指數期貨、國際銅期貨、原油期貨、原油期權、30年期國債期貨等系列產品上市。
上海金融改革創新深入推進,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持續推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為科創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不斷完善科創板制度體系,目前科創板已成為“硬科技”企業上市首選地;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作用,注冊制改革經驗在全市場復制推廣。全力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上線綠色金融服務平臺,首批入庫項目11個,促成項目融資35.81億元;制定印發《上海市轉型金融目錄(試行)》及使用說明,推動浦發銀行、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等落地首批轉型貸款。深入推進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設,持續賦能金融產品、業務和服務,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求。
金融開放樞紐門戶地位更加凸顯,國內外交流合作持續擴大。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金融開放創新先行先試效應顯著,創設自由貿易賬戶體系,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外匯管理改革試點。2023年,上海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突破20萬億元,在全國結算總量中比重超過40%,繼續保持首位。近年來,中外資金融機構集聚效應明顯,全國6家新設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國內五大行參與設立的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超過一半的新設外資控股券商全部落在上海。截至2023年末,上海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企業達90家,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試點達63家;上海持牌金融機構1771家,其中外資機構548家,占比超過30%。
金融營商環境不斷優化,金融中心城市影響力明顯提升。強監管防風險能力不斷提升,出臺《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地方金融監管配套細則、行政處罰操作規程陸續印發。上線地方金融監管信息平臺,建立上海市金融穩定協調聯席會議制度,平穩處置重大金融風險個案。金融法治環境建設深入推進,《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上海市促進浦東新區融資租賃發展若干規定》頒布實施,上海金融法院、上海金融仲裁院影響力持續擴大。金融品牌知名度日益擴大,開展“上海金融創新獎”評選,涌現出一大批創新性強、示范性好的優秀成果。“陸家嘴論壇”已成為國內外金融高端對話交流的重要平臺。國際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構筑,上海金融從業人員接近50萬人。
深入開展跨境貿易投資
高水平開放試點
證券時報記者:當前,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正在加速落地。未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謀篇布局方面有何籌劃?
上海市委金融辦、市金融工作黨委負責人:2024年,上海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新組建市委金融委,設立市委金融辦,保留市金融工作黨委,同時加掛市地方金融局、市金融中心建設辦。機構改革后四塊牌子將一起發力,形成整體協同推進的格局,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金融力量。
未來,上海將持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能級,不斷增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增強現有金融要素市場功能,推進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等重大平臺建設。集聚各類中外資金融機構,豐富金融產品工具,加快建設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同時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營造優良的金融營商環境,加強金融法治、信用、人才等環境建設。
證券時報記者: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實施路徑等在多個文件中都有提到,能否透露下目前推進情況?
上海市委金融辦、市金融工作黨委負責人: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加快金融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賦予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重要舉措。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立足實體經濟的跨境投融資需求,不斷改進和優化金融服務,便利資金在境內境外雙向流動,做了一些探索。
以深入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為例,在國家外匯管理局支持下,2022年,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啟動。目前,部分試點已實現擴圍,2024年1月,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發布《關于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的通知》,開展新一輪試點,試點范圍為上海全域,進一步促進了上海地區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提高。
下一步,上海將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門支持指導下,堅定不移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在金融服務“走出去”和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堅持需求導向,推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不斷提升服務貿易投資的水平。
培育更多長期資本、耐心資本
證券時報記者:當前外資金融機構投資中國的趨勢如何?外資金融機構有何訴求?上海將如何進一步留住以及吸引外資?
上海市委金融辦、市金融工作黨委負責人:去年以來,我們走訪了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在調研走訪中,外資金融機構普遍表示中國市場前景廣闊,依然是全球范圍內最具增長潛力與吸引力的市場,未來將持續擴大在滬投資。比如,已開業的外資獨資公募基金近年已多次追加投資,不少國際頂級機構正在推進或計劃在滬新設機構,這些都體現了外資金融機構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堅定信心。
在調研中,我們也了解到,目前外資金融機構的訴求主要集中在申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個人養老金等業務資質,以及申請數據跨境等方面。這些訴求表明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下一步我們將著力擴大金融市場開放,持續優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穩步擴大與境外金融市場合作范圍;推動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和統一對外開放;推出更多面向國際的金融產品。同時,著力吸引外資金融機構,支持外資金融機構深度參與上海金融開放創新,在財富管理、養老金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積極引入先進國際經驗,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持續優化“雙Q”試點(QFLP、QDLP)工作流程,增強業務創新活力,探索支持外資金融機構安全有序參與數據跨境流動等試點。
證券時報記者:上海作為國內主要的股權投資集聚區之一,請介紹下上海股權行業的集聚發展情況。目前上海股權行業的發展面臨哪些問題和堵點?未來將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進?
上海市委金融辦、市金融工作黨委負責人:近年來,我國股權投資行業發展穩健、結構優化、活力迸發,已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支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上海歷來高度重視股權投資行業發展,通過培育產業、出資引導、優化環境、出臺政策等方式,對行業發展形成有力支持,著力發揮股權投資在促進創新資本形成、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科技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前,上海已經形成股權投資機構的集聚效應。根據中基協公布的截至2023年底數據,注冊在上海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管理人1843家、管理基金8950只、管理規模2.3萬億元,股權投資在投項目1.95萬余個,在投本金超過1萬億元,均位居全國前列。
近兩年,受多重因素影響,股權投資行業在資金募集、投資退出、行業發展等方面面臨一些難點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股權投資機構進一步做大做強。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培育一流投資機構。上海作為國家戰略集中承載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地,有基礎、有條件在股權投資領域率先探索。為進一步促進股權投資行業發揮服務實體經濟、支持科技創新作用,上海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上海股權投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在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全流程、各環節都提出了可實操、可落地的具體舉措。
下一步,上海將持續細化、優化“募、投、管、退”全流程、各環節服務,打造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風向標,培育更多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吸引更多投資機構落戶上海、長期發展,以更扎實有力的舉措支持股權投資行業發展,推動國際一流投資機構加快涌現和集聚,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打造“浦江之光”行動升級版
證券時報記者:企業上市方面,“浦江之光”行動2019年發布,自行動實施以來,上海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情況如何?
上海市委金融辦、市金融工作黨委負責人:為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建設,促進上海科創企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7月,上海市政府印發《關于著力發揮資本市場作用促進本市科創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即“浦江之光”行動,作為上海各部門合力配合科創板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近五年來,上海積極落實“浦江之光”行動,致力于打造一流投融資生態體系,推動上海科創企業上市。截至2023年末,上海境內A股上市公司440家,2019—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173家。其中,科創板上市企業89家,排名全國第二,累計首發募集資金2284.9億元、總市值1.4萬億元,均排名全國第一。
上海“三大先導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在科創板的集聚效應凸顯,先后有59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在芯片制造、國產創新藥研發等多個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助力上海科創企業取得突破性進展。
證券時報記者:在推動企業上市、做好企業服務等方面,上海將有哪些升級措施?
上海市委金融辦、市金融工作黨委負責人:下一步,我們擬會同相關單位著力打造“浦江之光”行動升級版,高質量完成“浦江之光”行動修訂工作。“浦江之光”行動文件將于2024年7月到期,我們已在梳理“浦江之光”行動開展以來的具體措施及成效,將充分吸收各兄弟省市地方金融管理部門和其他政府職能部門的創新做法、優秀經驗,及時完成文件修訂工作。
在前期“浦江之光”行動企業庫和政策庫基礎上,上海還積極打造“浦江之光”行動數字化服務平臺,目前已初步建成服務市區兩級上市服務部門的“政府版”和服務擬上市企業、相關中介機構的“公共版”,正在匯總搜集各方使用反饋信息并修改完善,適時正式對外發布。
為精準服務企業對接資本市場,上海市委金融辦還將會同相關部門針對上海產業體系,舉辦更多細分領域的專場對接活動,支持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