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金融去杠桿和經濟增速放緩的雙重壓力下,為了有效防控“不良”資產風險,銀行系統的“順周期”行為促使其風險偏好降低、信貸門檻提高和信貸投放力度減弱。尤其體現在民營企業貸款意愿上,更是“不愿貸”、“不敢貸”。這使得本來就“融資難”的民企更是雪上加霜,民企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融資的高山”。
前不久,全國工商聯對民企500強的一項調研顯示,融資難融資貴位列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三大因素之首。據世界銀行等機構發布的《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對新興市場微型、小型和中型企業融資不足與機遇的評估》顯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規模約4.4萬億美元,當前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供給僅為2.5萬億美元,缺口高達1.9萬億美元。該報告還顯示,我國41%的中小企業存在信貸困難,超過2300萬中小企業無法從正規金融體系獲得融資需求。
我國民營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其主要特征是規模小、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弱、平均壽命短、信用違約率高,并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屬于“成長中的煩惱”。對于銀行來說,出于規避風險的需要,“嫌貧愛富”雖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畢竟是合乎理性的行為,以至于即使在有訂單、有市場、有技術,發展前景可期的情況下,金融活水也難以通過正常的渠道流向民營企業。
“融資難”必然伴隨著“融資貴”。因為按照市場的邏輯,“融資難”意味著風險大,體現在利率上,必然通過尋求風險溢價的方式來覆蓋其風險成本(包括高于大企業若干倍的管理成本等),“融資貴”勢在必然。概言之,只要運用單一的市場方法,民企融資難題就永遠都不可能得到破解。
當然,為了突破信用貸款主渠道約束,緩解民企融資難題,實踐中也探索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辦法,如不動產抵押、權證質押、擔保、保險增信、“相互?!?,等等,但這些辦法總“流量”有限、局限性大、效果不彰,無法從根本上破解民企融資難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銀行業貸款余額中,民營企業貸款僅占25%,這與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超過60%的比重極不相稱。為此,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就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答記者問時明確提出未來民企貸款的“一二五”目標,即在新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企的貸款不低于1/3,中小型銀行不低于2/3,爭取三年以后,銀行業對民企的貸款占新增貸款的比例不低于50%??梢姡平饷衿笕谫Y難題,疏暢信用貸款主渠道才是正途。而疏暢信用貸款主渠道的關鍵在于為銀行系統提供信貸風險緩釋工具,以從根本上分散化解過度集中于銀行系統的信貸風險。風險“隱患”一旦消除,信用貸款主渠道自然也就“暢通無阻”了。
郭樹清就同一問題答記者問談及近期措施時著重強調,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優勢,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民企流動性風險。引導金融活水流向民營企業,保險工具被寄予厚望。為此,應借“看得見的手”之力,協同“看不見的手”,共同構建以保險工具為主體的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為民營企業搭建資金融通橋梁。
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核心在于激勵兼容和商業可持續,其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三個部分:一是保險機構為民企提供信貸保證保險;二是銀行信貸風險全部由保險機構承擔;三是政府財政兜底建立信貸保證保險風險補償資金池,用于分擔補償保險機構經營風險(民企信貸保證保險部分)。若出現經營虧損,則虧損部分按事先約定的比例由保險機構和資金池共同補償;若出現盈利,則盈利部分按事先約定的比例注入資金池。
通過以上制度安排,民企融資難題可望得到有效破解。因為在該框架下,銀行系統的信貸風險全部由保險機構承擔,后顧之憂得以消解,民企貸款不僅“愿貸”,而且“敢貸”,“融資難”自然不復存在。同時,信貸風險一旦釋放,在市場的壓力下,風險溢價相對收窄,再加上普惠金融及民企貸款稅收優惠政策等“降成本”因素的影響,貸款利率有望收斂到接近大型企業的水平,“融資貴”迎刃而解。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將民企信貸風險交由專司風險管理的保險機構管理,較之銀行系統直接管理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目前,保險機構普遍建立了基于大數據分析和先進算法的智能風控體系,并成功地運用于用戶畫像、用戶需求挖掘和風險分析之中,這是做好風險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的基礎條件。就民企信貸風險管理而言,運用內部用戶資源共享系統和大數據征信、云計算等手段,能夠大大提升其風險識別能力和授信效率,能夠確保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有前景、有市場、有技術,暫時出現流動性困難的民企提供充足的信貸風險保障,讓饑渴的民企得到金融活水的漫灌。
需要指出的是,該制度安排不同于傳統的貸款信用保險,也有別于政策性貸款保證保險。對于前者,由于是純市場化的手段,用于應對“市場失靈”性的民企融資難題,不可能產生預期的效果。此外,貸款信用保險對金融生態約束要求較高,易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這也是我國一直未推出貸款信用保險的原因之所在;對于后者,由于是政策性業務,風險補償機制先天不足,保險機構對其“有能力”、“沒動力”,供給不足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