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國內首條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運行線路北京地鐵燕房線運營以來,國內已有21個城市開通運營全自動運行線路50條,運營里程約1480公里。
針對近年來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線路發生的事故事件,交通運輸部出臺相關文件,明確了基于當前全自動運行系統的技術水平、安全風險管控能力等現實條件,列車載客運營時應有司機在司機室值守、強化列車運行自動調整等規定。
第一財經記者今天(1月6日)從交通運輸部了解到,近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系統運營技術和管理規范(試行)》(下稱《規范》),強化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單位彌補在多專業協同、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17年國內首條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運行線路北京地鐵燕房線運營以來,國內已有21個城市開通運營全自動運行線路50條,運營里程約1480公里。
這位負責人說,全自動運行系統在提高系統運行可靠性、提升運營服務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線路發生的事故事件,也反映出其在多專業協同、安全管理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和不足,需要在明確技術條件、筑牢安全底線基礎上,進一步促進運營管理與技術水平協同適應,更好引導全自動運行系統技術發展。
《規范》在既有ATO(列車自動運行)系統行車、客運、安全評估等管理辦法和信號、車輛等運營技術規范的基礎上,針對全自動運行系統特有的功能和技術變化進行了規定。
全自動運行系統為在現有各專業系統基礎上,通過信號、車輛、通信、站臺門、綜合監控等列車運行相關專業系統的集成協同和聯動控制,實現正常情況時無須司乘人員干預而能自動完成列車運行作業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規范》提出,基于當前全自動運行系統的技術水平、安全風險管控能力等現實條件,列車載客運營時應有司機在司機室值守,監視列車運行、實施行車瞭望和進行相關故障、突發事件應急處置。
國內已有21個城市開通運營全自動運行線路50條,運營里程約1480公里。攝影/章軻
全自動運行系統在正常情況下運行時自動完成規定作業,非正常情況下盡可能通過系統自動調整或遠程人工處置實現快速恢復,不能恢復時應支持就地人工處置。雨雪冰凍天氣或其他原因導致軌道表面濕滑情況下,調整列車運行速度、牽引力和制動力、追蹤距離等,降低列車打滑風險的運行控制模式。
全自動運行系統應在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制造及元器件選型和篩選等環節采取有效措施,強化系統集成和協調統一,逐步實現技術設備及關鍵部件標準化、系列化、模塊化和信息化,確保系統在全壽命周期內可靠實現既定功能。
《規范》明確要求,全自動運行系統的信號、車輛、通信、站臺門、綜合監控等列車運行相關專業系統應具備運行狀態監測、自診斷、故障報警和提供處置建議的功能,并強化監測、診斷和報警數據的融合共享,逐步實現相關專業系統健康狀態綜合研判、故障準確定位和有效維修。
全自動運行系統涉及行車安全的功能和關鍵控制電路應符合故障導向安全和故障影響范圍不擴大的原則,關鍵設備和接口采用冗余技術,減少單點故障對運營的影響。
《規范》還提出,列車應配備被動障礙物探測裝置,實現列車接觸障礙物并達到觸發條件后自動施加緊急制動。鼓勵列車配備主動障礙物探測裝置,主動識別列車運行前方侵限異物、軌道等結構嚴重變形、軌行區人員等影響列車安全運行風險因素并及時報警和推送相關區域圖像信息。支持列車采用控制電路、控制器、電源、通信網絡設備冗余設計或其他提升運行可用性和可靠性的措施,逐步拓展列車遠程監視范圍、遠程控制項及其控制精度,提高主動障礙物探測的探測范圍、探測精度和響應速度。
此外,《規范》要求,全自動運行系統線路應合理設置列車司機、行車調度、電力調度、環控調度、乘客調度、車站工作人員、維修人員等崗位,并明確各崗位職責。應結合全自動運行需求,完善客運服務制度體系,優化客運組織流程。及時解答和處理乘客緊急報警或緊急求助電話。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上述負責人表示,已要求各地督促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單位針對全自動運行功能分配變化、系統聯動增強、控制模式調整等特點,完善相關組織管理架構、崗位職責、規章制度和應急預案體系,保障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系統運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