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行將終點。回望這一年,若需一詞以形容之,似乎找不到比“不平凡”更貼切的詞匯了。
于銀行業而言,過往的經營模式可持續性不再。“跑馬拉松”“長期主義”已成為銀行家們常掛嘴邊的比喻,意指在經濟換擋期必須摒棄規模情結、速度情結,比拼行穩致遠的定力和耐力。拉長視角來看,低利率時代必將催促銀行業分化。如何應對時代的挑戰,提升自身能力的阿爾法,依舊是擺在中國銀行業面前的必答題。
辭舊迎新之際,券商中國記者特以十條主線抬手速描,為銀行業“不平凡”的一年立此存照。
即將收尾的2024年,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快速變化,利差縮窄、費率下降、客戶風險偏好走低、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深刻困擾著銀行業。風險環境復雜嚴峻,強監管態勢延續,無疑對銀行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望2025年,防風險、強監管、促發展依舊是工作主線。未來,增量政策或密集出臺,財政進入擴張周期,貨幣政策重回“適度寬松”,銀行能善用政策“強身健體”將成為突圍的關鍵。
“保衛息差”
2024年,銀行業再度打響“息差保衛戰”。“降幅雖然有所收窄,壓力還是很大”“穩息差是重點”……銀行家們并不諱言,目標甚至更為現實——“盡量少降”“跑贏大市”頻被提及。
這既體現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快速下行帶來貸款重定價的顯性壓力,也包括市場競爭激烈帶來的隱形壓力。另一邊,負債成本雖有所下降,但仍然相對剛性。
至今年9月末,我國商業銀行(法人口徑)凈息差已跌至1.53%的歷史低點。A股上市銀行前三季度累計利息凈收入同比減少3.2%,“增產不增收”成為常態。
為彌補缺口,銀行業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組合,搭配精細化管理和有效的考核激勵,確保利息凈收入穩中向好。對負債成本的管理則是重中之重。
這一年,國有大行兩次下調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至此,大行根據自身經營需要和市場形勢,兩年內已六次主動調整存款掛牌利率,并帶動中小銀行跟進操作。
監管部門亦積極行動,不僅直指銀行業“內卷”現象,也對各類高成本負債進行規范,“禁止‘手工補息’”“‘智能通知存款’退場”一度引起熱議。
展望2025年,息差承壓態勢難改。9月份以來的“一攬子”金融政策勢必對明年息差產生較大影響,“如何讓下探的坡度放緩”仍考驗每一位銀行人。
降本增效
當營業收入增長乏力,“降本增效”“增收節支”成為一致選擇,也是銀行業共同努力的目標。
風險成本是銀行最大的成本。除嚴防不良新增外,不少銀行積極挖潛特殊資產,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及賬銷案存資產清收力度。多家銀行還發布催收崗位相關招聘信息,備受市場關注。
運營成本的壓降則體現為人力的優化配置、薪酬的合理分配,運營成本、日常開支的壓降,更強調提高財務資源投入產出比。不只是“鮮花變盆栽”“瓶裝水改桶裝水”,還包括精簡架構、透明采購、減少資源重復投入等舉措。
從考核導向上,銀行業更加強調提高網點產能和人均效能,從“以完成任務論英雄”向“以創造效益論英雄”轉變。風險資本回報率和經濟增加值逐漸成為銀行業務拓展、客戶選擇的標尺。
這一年,銀行業繼續加快數字化轉型,以實現低成本獲客、智能化放貸、大數據風控,或通過科技手段替代降成本。個別銀行則一改過往數年的風格,調降科技相關費用預算,更突出加強科技精細化管理。
有股份行高管亦公開表示,做成本管理絕對不會犧牲兩個體驗:其一是客戶體驗,不會為了降成本,讓客戶感受不好;其次是員工體驗,“爭取在不影響員工體感的同時實現成本的下降”。
“刀刃向內”
在愈發復雜的經營環境中,“刀刃向內”貫穿全年,多家銀行著手推倒“部門墻”,掀起新一輪組織架構改革,覆蓋零售、對公、風險、科技等各個板塊。
其中,通過對原有部門進行整合,縮短決策鏈條、減少溝通節點、提升整體效率,成為不少銀行共同的選擇。
最受矚目的莫過于平安銀行。年初該行取消了實行十年的事業部制度,將原六大行業事業部合并成為戰略客戶部,并將總行部門數從43個減少至32個。
談及此次變革,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稱,“讓指揮打仗的人在前線有更多決策權,有更多資源配置權”,結果是,“特別臃腫的總行基本消失了,非常團結、非常心疼分行、支持分行的總行出現了”。
另一改革方向則是精細化運營,主要是結合市場趨勢設立新部門,強化“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地位。譬如,南京銀行擬新設科創金融部,并將小企業金融部更名為普惠金融部(鄉村振興金融部)。
此外,銀行業積極重構面向未來的科技架構。年內,興業銀行將零售平臺部承擔的遠程經營、用戶體驗、平臺建設等職能調整到數字運營部;浦發銀行則新設數據管理部。
也需承認,調整無法一蹴而就,改革陣痛難以避免。“刀刃向內”后,每位參與者都需面對如何自我精進、平衡風險收益,以達成真正革新的挑戰。
債市洶涌
這一年,債市收益率演繹了多輪“下探、反彈、再下行”的波動行情,每次階段性博弈的結果是收益率不斷突破前低。
12月, 10年期、3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相繼沖破2%的市場心理關口,并繼續探底;1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跌破1%,創2010年以來新低。
作為債市資金大頭,銀行自營紛紛涌入增持債券創收。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同比增長超兩成,成為“保營收”的關鍵力量。
其中,以農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是名副其實的“債市大戶”,年內投資收益對全行營收的貢獻度普遍高于其他類型銀行,個別中小銀行債券收益甚至占營業收入超過五成。
潛在的市場波動風險不容忽視,監管部門頻繁發出長債利率風險警示,并采取窗口指導、嚴查違規交易、約談激進機構等措施加以應對。交易商協會對江蘇四家農商行啟動自律調查,更是成為2024年債券市場的標志性事件。
然而,每一次政策調控僅可為債市帶來短暫回調,難改債市利率整體下行趨勢。至年末時刻,在“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信號下,機構“搶跑”氛圍依舊濃烈。
一邊是債市行情“烈火烹油”,一邊則是固收交易員感嘆“職業生涯還剩幾個BP”。在見證歷史的時刻,銀行等機構投資者也在思考未來的不確定性:債市終局能否迎來破局?
兼并重組
這一年,中國金融市場的兼并重組浪潮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態勢。其中,銀行業的合并重組更顯“點多、線長、面廣”“減量發展”漸成趨勢。
年初,由四川省聯社、廣西區聯社改制而來的四川農商聯合銀行、廣西農商聯合銀行先后開業,海南農商行于5月揭牌。貴州、湖北、江西、江蘇年內亦明確將組建省農商聯合銀行,內蒙古農商行預計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注冊登記。
個別省份農信系統還迎來“二次改革”。如,去年9月開業的遼寧農商行獲批吸收新民農商行等36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去年11月揭牌的河南農商聯合銀行則將與24家法人機構合并組建河南農商銀行。
此外,四川、云南、安徽、新疆四地加快地市級統一法人農商行籌建。四川農商聯合銀行還獲批通過參與定增、受讓等方式入股13家農商行,并推進形成“省投市、市投縣”的股權治理結構。
城商行方面,于今年年中完成吸收整合庫爾勒銀行的新疆銀行,又將推進吸收整合新疆匯和銀行。相關工作完成后,區內城商行數量將減少至4家。
更大規模的改革化險出現在村鎮銀行群體,主發起行增持、引進戰投、異地村鎮銀行股權轉讓、“村改支”或“村改分”案例頻現,數量遠高于此前數年的總和,市場格局逐步重塑。
人來人往
2024年,銀行系統內高管變動依然頻繁。年內32家上市銀行出現“三長”變動,占A股、H股上市銀行總數的一半以上。除郵儲銀行外,其余五家國有大行齊齊迎來新任行長。
目前,仍有多家銀行關鍵崗位空缺。其中,合計24家上市銀行監事長一職處于空缺狀態,個別甚至空缺兩年以上,引發外界對監事會職能的再思考。
為了填補這些空缺,新一輪的人才補充正在加速推進,多家銀行紛紛通過市場化的招聘方式,廣泛吸納優秀人才。譬如,珠海農商行、烏海銀行、本溪銀行等多家中小銀行發布招聘公告,面向社會公開選拔總行行長。
新老交替之際,“70后”乃至“80后”已經成為金融系統里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在城農商行群體中,“80后”正登臺“唱主角”。其中,出生于1983年的張文斌于9月獲聘為威海銀行行長,成為上市銀行最年輕的正職行長。
與此同時,金融反腐依然保持高壓態勢,覆蓋各類型銀行。多地農信系統反腐風暴延續,據公開信息統計,云南農信系統年內已有15人官宣被查,廣東農信系統合計12人落馬。
此外,由銀行系統調任地方的“金融副省長”“金融副市長”們繼續受到關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4月以來,已有至少15名金融干部履新“金融副市長”,其中包括長沙銀行原行長唐力勇。
“漲”聲一片
2024年,紅利低波資產再逢價值重估,上市銀行板塊也一改過往頹勢,多家銀行股價屢創新高。
截至12月25日收盤,A股銀行板塊年內累計漲幅超過43%,在30個中信一級行業中排名第一。其中,上海銀行、浦發銀行等5家銀行漲幅超過60%。
上市銀行也積極響應監管要求,通過做強經營業績、增強投資者溝通、提升分紅比例及頻次、股東和董監高增持等方式,做好市值管理。
其中,“中期分紅”成為熱議話題。合計22家A股上市銀行披露中期利潤分配方案,擬派現金額超過2500億元,數家銀行已完成中期分紅發放。
此外,主要股東及董監高增持頻頻。浦發銀行首次獲第一大股東在二級市場增持,“新希望系”計劃增持民生銀行至5%以上,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時隔兩年再度出手增持自家H股股份。
股價屢創新高的背后,也有各大機構的身影:中央匯金再度出手增持四家國有大行;保險資金積極加倉,甚至進入上市銀行前十大股東序列。
然而,目前上市銀行仍處于全面破凈狀態,股權再融資補充資本之路管束重重,資本補充只能轉向二永債等資本工具。
同時,年內銀行A股IPO繼續“掛零”,亳州藥都農商行、海安農商行、馬鞍山農商行更是選擇撤回上市申請,排隊銀行縮減至7家。H股上市的錦州銀行也在4月正式退市。
房貸調息
“下調存量房貸利率”在近兩年屢登話題榜。2024年9月,隨著央行發布有關完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定價機制的公告,這一回響正式落地。
各行隨后陸續發布操作細則,統一調降房貸利率在LPR基礎上的加點幅度。同時,按照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倡議,各行存量房貸利率不低于所在城市目前執行的新發放房貸加點下限,從而使得利率水平靠近全國新發放房貸利率附近。
回顧過去,新增房貸利率不斷跟隨LPR的下調,尤其是“517新政”推行,使得國內新增房貸利率下行至歷史低位,新老房貸利差再次擴大。
實際上,2023年8月,央行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曾發布政策,引導商業銀行采用協商變更合同利率等方式批量調整了存量房貸利率。但上述調整未從根本上解決新老房貸利差問題。
此次最新的調整優化政策觸達了房貸利率定價機制改革的核心:允許變更房貸利率在LPR基礎上的加點幅度,取消房貸利率重定價周期最短為一年的限制。這一變革意味著,存量房貸利率能夠靈活調整,緊跟LPR的變動步伐。
隨著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的落地,曾經一度讓銀行“頭痛”的按揭客戶提前還貸潮悄然熄火。對個人、家庭而言,房貸利息的減少大幅度緩解了民眾的高房貸負擔壓力,也增強了消費信心。
“首批”“首單”
10月下旬,央行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工具,首期額度3000億元,旨在支持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回購、增持股票。
各銀行迅速啟動客戶營銷儲備與對接工作,在爭當“首批”“首單”的濃厚氛圍下激烈競爭,期望借此爭搶高質量上市公司客戶,并撬動其他連帶業務。
短短兩月間,全市場共有超過220家公司披露超230單貸款回購增持公告,累計取得金融機構貸款額度上限超510億元,回購增持金額上限超700億元,實現了貸款撬動自有資金的效果。
該專項再貸款工具的有效性、及時性和靈活性得到了充分驗證,為上市公司提供了低成本的資金來源,降低了融資成本,提升了股票回購增持的能力和動力。
12月初,監管部門進一步優化了相關細則,例如將貸款期限延長至3年,最高融資比例上調至90%,并明確了“主要股東”的界定標準。這些措施進一步增強了政策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引導資金更多流向優質企業,強化市場資源配置。
研究人士認為,回購增持專項貸款不僅有助于推動企業股價向合理價值回歸,為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也為銀行業開辟了新的業務領域。
展望未來,隨著政策的持續深化和細化,回購增持貸款有望成為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促進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重要工具。
30萬億
資管新規發布后,首批成立的銀行理財公司至今已走過完整的五年。其間,32家理財公司相繼成立,已成為資產管理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五年來,銀行理財行業歷經市場洗禮,從凈值波動到“贖回潮”,再到如今企穩回暖,市場規模已穩步站上30萬億大關。在此過程中,股份行理財公司規模迎頭趕上,而中尾部機構市場份額逐漸流失。
監管層面,理財公司牌照批復速度明顯放緩,中小銀行入局難度加大,理財公司牌照稀缺性愈發凸顯。2024年6月,對于未成立理財公司的銀行,監管發出風險提醒,要求逐步壓降自營理財業務規模,一些銀行甚至面臨全部清退的可能。
理財公司不僅實現了理財產品整體規模的增加,更完成了凈值化轉型的基本任務。隨著資本市場波動常態化,理財產品凈值波動亦成為常態,機遇與挑戰并存。
近期,監管部門對部分理財公司“自建估值模型”以平滑凈值波動的行為出手干預,強調使用第三方估值,進一步推動理財凈值化轉型,維護市場公平與投資者權益。
五年來,理財公司與基金公司、券商資管等資管機構形成差異化競爭。展望未來,頭部效應將愈發明顯,不同公司在差異化定位中或將更加明確,包括投資策略、產品創新和解決方案等方面展現各自特色。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