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10月金融數據顯示,在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支持下,實體經濟有效信貸需求出現修復。尤其是當月居民部門信貸同比多增近2000億元,為今年2月以來首次轉為同比多增。盡管企業部門新增信貸數據看起來仍弱,但如果剔除當月化債導致融資平臺存量貸款被償還的擾動,實際貸款需求好于整體的數據表現。從貨幣供應量的角度看,貨幣派生能力增強,M_[2](廣義貨幣)同比增速大幅回升,反映企業經營活力和現金流的M_[1](狹義貨幣)同比增速年內首次回升。
不論是金融數據、制造業PMI數據,還是地產銷售數據、電商銷售數據,都顯示10月實體經濟景氣度和內需活力有邊際向好的可喜變化,市場預期改善明顯。這離不開自9月底以來實施的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助力,更說明只要政策支持到位、政策方向精準對路,經濟就能修復和釋放更多的增長潛力,這也是經濟韌性和彈性的一種反映。
不過,一攬子增量政策實施僅月余,能否成為一股持續轉好,并逐步形成自發向上正反饋的力量尚需觀察。當前內需修復正處于起步爬坡的“吃勁期”,這個過程既離不開已出臺政策的抓緊落地實施,更需要政策部門做好充分的經濟活動監測和增量政策儲備,面對日趨復雜嚴峻的全球經濟貿易形勢,及時出臺對沖政策,加強市場預期管理。從財政貨幣兩大逆周期調控政策看,宏觀政策工具箱里仍有不少儲備措施,財政部部長藍佛安透露明年財政政策會更給力,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則強調下一步會加大貨幣政策的強度。
財政貨幣政策更給力、加強度,不僅有助于修復內需,穩定當期的經濟增長;更是為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贏得更多時間,有利于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的釋放。不過,市場的注意力不應只聚焦財政貨幣政策。雖然財政貨幣措施因自帶巨額資金屬性更易吸引市場注意,但近期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是逆周期調控與結構性改革政策的組合拳,其中涉及的改善民營經濟營商環境、房地產基礎性政策調整等重大結構性改革,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更大影響。
從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舉措,以及與市場溝通的預期管理方式看,宏觀調控思路正逐步轉變,需求側管理從過去的注重促進投資,向投資與消費并重且更重視消費轉變。這種政策邏輯的變化是適應經濟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需要,宏觀調控政策只有為促進消費提供更多精準有力的支持,才能暢通“投資—生產—消費”循環,經濟增長才可持續。促進消費的根本在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讓居民有能力、有意愿消費,而這就需要政府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保障水平,降低消費環節的稅費等成本,可以預見,后續圍繞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目標,仍會有更多宏觀調控和改革措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