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系統是一家銀行的“大腦”和“心臟”,更是其信息科技能力的直接體現。近幾年,國內銀行業核心系統正在由傳統的集中式架構向分布式轉型,并同步推進自主可控戰略,實施國產化替代。
對于核心系統改造,業內多用“給一顆正在跳動的心臟,做一場不停跳的手術”來形容,其成本、技術、風險之高顯而易見。
根據金融信創的監管要求,截至2027年金融機構所有系統需實現全部信創化。記者從市場了解到,一般核心系統改造須歷時一兩年的周期,目前地方性銀行或正加快各個核心系統項目改造。記者不完全梳理,今年以來,多個銀行發布相關核心系統項目上線的信息。
不同于國有大行、股份行較早的步伐,中小銀行從2023年啟動新核心系統建設的案例開始增多。但由于銀行核心系統處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其建設難度超過一般的項目。目前僅有少數金融機構選擇以新的核心系統替代原有核心系統,一半以上的金融機構仍在觀望、或僅進行小范圍的試水改造。
更多中小銀行嘗試換“芯”
近日,央行發布了《關于2023年度金融科技發展獎獲獎項目的公示》,257個獲獎項目名單涵蓋數字化轉型、科技賦能、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安全風險防控等多方面內容。
可以看到,在核心系統建設方面,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等金融機構在積極發力。例如農業銀行的“分布式核心系統建設工程”和廣發銀行的“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建設“獲得一等獎;杭州銀行“云原生分布式核心系統”以及中國人壽養老保險的“新一代核心系統項目群”這兩個項目獲得了二等獎;寧波銀行的“分布式核心系統運維保障項目”、吉林銀行“基于可演進架構的新一代核心系統項目”、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臺化云原生分布式保險核心系統”這三個項目獲得了三等獎。
目前,各家銀行的老一代系統運行多已有十多年,且主要為海外的傳統集中式的數據庫和服務器,但已難以支撐業務敏捷創新,也不能滿足技術可控的要求。
以上述央行公示的名單為例,近幾年,大型銀行逐步探索,甚至做到了“一步到位”的核心系統。而今年以來,更多的銀行上線新一代的核心系統項目,推進自主可控戰略,其中包括不少區域銀行的項目,例如:浙江的稠州銀行的新一代自研核心業務系統項目“稠銀之星”、杭州銀行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梅州客商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等。
9月26日,稠州銀行發文透露,該行新一代自研核心業務系統項目“稠銀之星”正式上線投產一個月以來實現平穩運行。新核心系統采用當前主流微服務分布式技術框架,結合業務提升需求,重構上層應用,一次性完成新舊替換,是該行數字化轉型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6月15日,興業銀行分布式零售客戶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項目成功上線,是該行分布式核心建設工程的首批項目和自主掌控的重要信息系統。
5月26日,郵政儲蓄銀行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統第三批次正式投產上線。該行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統按照“分步實施、小步快走”的建設策略,分為四個批次陸續投產。此次第三批次投產上線完成了數據遷移平臺的建設,標志著系統已進入業務切換前的最后準備階段。該系統全面投產上線后,將實現業務架構全面升級。
此外,今年1月27日,郵儲銀行新一代公司業務核心系統全面投產上線,是繼新一代個人業務核心系統后,郵儲銀行推進關鍵技術全面自主可控、基礎設施全面國產化的再次實踐。系統涉及的服務器硬件設備、操作系統和數據庫100%國產化部署,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和知識產權,滿足國家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要求。
5月18日,民生銀行信用卡新核心系統投產上線,實現“交易級子賬戶體系、全新卡賬客架構、立體化的額度管控體系、基于組件化的授權全校驗”4大架構升級,是業界大型信用卡數字生態項目群回遷重塑成功的首個案例。
3月24日,梅州客商銀行透露,其核心業務系統全棧自主可控改造項目已正式投產上線。該項目于2023年5月啟動,歷時近半年,于同年11月率先將批量功能切換至國產數據庫。2024年1月,聯機功能成功切換,投產后運行平穩。
廣發銀行信用卡國產化分布式核心系統也于今年1月投產上線,實現從大型主機向分布式系統的遷移,新系統在參考復用國產化銀行核心技術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容器云、單元化部署等新技術。
對中小銀行啟發較大的是杭州銀行。今年1月19日,杭州銀行發文透露,該行第三代分布式核心業務系統已于2023年11月上線,歷經兩個月的觀察監測,新核心保持平穩運行狀態。值得關注的是,該系統是業內首個投產的基于云原生、分布式、全棧國產化的銀行核心業務系統,市場普遍認為這一案例對同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即使還未正式上線核心系統建設的銀行,也在進行探索、測試階段。
記者了解到,青島銀行于2024年上半年推進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統一期建設,完成開發并進入測試階段,將實現傳統架構向分布式架構的全面轉型,并順利完成濟南異地災備中心建設,成功實施核心系統同城災備切換演練。
記者從青島銀行相關人士處獲悉,該行于2023年正式啟動新核心系統的建設,并投入70多個項目,目前已建成信創分布式核心系統的開發測試環境,計劃于今明兩年分批次完成投產運行。
另外,股份制銀行中,浙商銀行也于今年全面啟動“煥芯強基”工程,統籌謀劃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布局分布式、微服務、云原生等技術架構。
換“芯”周期長
雖然目前核心系統數據庫國產化案例開始增多,但是整體仍偏低。由于成本、技術等現實因素,僅有二成左右的金融機構進行了核心系統的改造行動。
“金融機構由目前的集中式核心系統向新一代面向云原生的分布式核心系統的演進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根據華為和金融信息化研究所發布的《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白皮書》統計數據顯示,由于核心系統建設難度大,僅有23%的金融機構選擇以新的核心系統替代原有核心系統,50%以上的金融機構仍選擇在原有核心系統上維持不變或者小范圍升級改造,比如實施代碼遷移、通過前置外掛系統或者將部分業務剝離至開放平臺等。
對于行業現狀,青島銀行首席信息官楊斌表示:“整個行業面臨的現實客觀挑戰主要包括,技術挑戰、人才挑戰、成本控制”。
一家華東地區的城商行業務人士也告訴記者,就其近幾年對參與核心系統改造升級的體會而言,銀行IT系統尤其是各個核心系統項目的落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漫長過程,例如先從個人業務改造試水,再轉到對公業務,先外圍業務后核心業務的推進策略,整體業務系統的替換需要歷時多年。
“新核心系統絕不是對老核心系統單純的翻版,它是一項全新的業務升級再造工程,面對錯綜復雜的業務流程和龐大的賬務系統,其梳理過程之艱難不言而喻,對業務和科技人員皆是重大挑戰。”光大銀行金融科技部副總經理彭曉在其撰文《分布式體系下核心系統安全運營能力建設探索》中提到了業務難度如此描述。
楊斌告訴記者,核心業務系統進行轉型的趨勢和發展方向有三個主要方向,包括全棧國產化、數據治理強化、業務流程優化。其中,銀行從硬件到軟件的全棧國產化改造,以增強系統的安全性和自主可控能力。采用分布式架構,提高系統的擴展性、靈活性和穩定性。利用云平臺進行系統部署,實現資源的彈性管理和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在技術方面,上述各家啟動核心系統改造項目的銀行都表達了投入的時間之長、人員之多、技術之難。
例如,郵儲銀行新一代公司業務核心系統是歷時2年半打造的。而在中小銀行案例方面,福建海峽銀行曾調研過城商行新一代核心系統的實施周期,普遍在16到18個月左右。
再如上述稠州銀行案例中,該行于2021年開始籌謀建設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2024年8月正式投產,期間涉及2個新建系統、75個改造系統及22個配合測試系統、12個業務部門、項目建設人員400余人,并表示項目規模之大、參與人員之多、自研設計之復雜、協調管理難度之高,均為該行信息化建設之前所未有。
杭州銀行也透露,新核心建設是該行近年來工程復雜度最高、參與人數最多、涉及業務范圍最廣的一項大型IT工程,最高峰參與的人員超過1100人,歷經兩年多的努力完成投產上線。
換“芯”成本高
當然,核心系統改造是需要極大的成本,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不同類型的銀行體量上差異巨大,在核心系統信創改造、升級等方面不可等量齊觀。國有大行、股份行以及頭部地方性銀行的改造力度與投入成本,與其資產規模的業務相匹配。而多數區域銀行難以望其項背,客觀上存在客戶數量、賬戶數量、數據規模、技術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體量偏小的區域銀行,是不是要去進行所有系統的改造,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一家地方性銀行的從業人員,談及其個人感受認為,由于當前銀行業的經營狀況并不理想,在營收、凈利潤的增速存在下滑甚至負增的境遇下,花大價錢投入所有業務系統改造升級,使用范圍又未達到一定量級,這種操作并不劃算,甚至浪費資源。
“在成本、安全可控,有一定的自主性的前提下,小型銀行可以嘗試去抱‘大腿’”。在上述業務人士看來,在不涉及銀行核心數據的外圍、邊緣業務方面,可以采購目前市場成熟的云服務、通道。一些國有大行、股份行、甚至頭部城商行,以及上述銀行的相關金融科技子公司,均有成熟項目的技術輸出,如果中小銀行可以在同業等某些業務上的合作,可以共享一些系統項目,無需自研開發。
金融機構的邊緣、臨時業務尋求“外掛”較為普遍。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銀行客群經營策略的迭代,銀行系統迭代一直在進行。上述業務人士回顧幾年前的經歷,由于營銷活動線上客流量突遇峰值,銀行手機APP、核心系統,一瞬間被沖擊是很多銀行機構經歷過的事情。
“后來‘吃一塹長一智’,在這種可預期暴增流量期,提前備兩臺備服務器,后來隨著市場技術發展,可以直接采購網絡相關的通道,不需要臨時額外加配服務器。不能因為只有半個小時或幾天的營銷活動帶來的流量,拖慢手機銀行APP的速度,否則會給存量客戶造成極差的體驗。”上述業務人士舉例。
換“芯”前景:安全性提升
同時,上述城商行業務人士坦言,與前幾年相比,目前核心系統信創化的改造升級要比此前想象的可控、安全,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安全性是超過多年前預期的。
上述人士總結,這主要源于當前行業上的兩個方面技術的提升:一是現在銀行核心系統建設的主要模式是向分布式架構轉型,從原來的單一核心銀行系統轉向去核心化系統;二是,隨著監管部門對金融數據中心容災建設的標準提高,核心系統“雙活”項目上線的銀行越來越多。
“集中式系統,意味著如果一個地方出錯整個系統癱瘓;而分布式系統,意味著如果一個地方出現問題,其他區域仍保留功能,以維持系統繼續運作。此外,在災容建設上,原來的災備系統不僅局限于數據備份功能,而且切換時間很長,而‘雙活’中心系統意味著兩套系統同時并行,如果主中心服務器出了問題,可以實時切換至另一個系統,保障核心業務連續性,從安全性上提升了一個檔次。”上述人士具體解釋到,個人手機銀行、PC端、企業手機銀行等不同的端口配置各自的系統。
例如,城商行中,寧波銀行在運行保障方面全面落地了同城雙中心雙活輔以異地應用級災備中心架構,在寧波建設了江北和鄞州兩座數據中心,實現同城雙活架構,任一中心的宕機都會自動切換到另一中心,保證業務的連續性。同時,還在南京設立了異地災備中心,構建“兩地三中心”的基礎運行架構,確保系統穩定、安全、連續提供服務。
另外,在處理體量方面,前述廣發銀行信用卡國產化分布式核心系統投產上線后可支持超1.2億客戶量、超1萬筆/秒的金融交易、超1.5萬筆/秒的非金融交易并發處理,還可支持業務容量和處理性能的無限制擴展。民生銀行信用卡新核心系統成功上線后,標志著該行信用卡跨入具備億級用戶服務能力和數十億筆日交易量處理能力的新發展階段。
在效率方面,興業銀行分布式零售客戶信息管理系統平均交易處理時效比原先提升1.5倍。
稠州銀行的核心系統“稠銀之星”較老核心整體系統運行效率提升5倍以上。杭州銀行新一代核心系統與上一代相比,新核心的聯機交易性能大幅提升,平均響應時間小于100毫秒,縮減54%;日終批量處理效率翻倍提高,為原系統的2.1倍;并解決了原有業務系統的性能瓶頸問題,能夠有效支撐杭州銀行未來十年應對市場環境變化和業務轉型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對于銀行而言,選擇使用周期動輒十年以上的IT系統極為慎重。如何防止后續國產廠商運維保障的“爛尾”,或也依賴整個金融信創行業產業鏈的成熟。
近期,深圳、上海等地出臺的數字金融、金融科技相關政策表述看,信息技術創新的行業標準與生態體系亟需建立。
9月11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發布《深圳市關于支持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到“支持金融業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并“鼓勵開展協同技術攻關,探索建立行業標準與規范,引導提供更多滿足金融業需求的信息技術解決方案。”
9月1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上海高質量推進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設行動方案》,提到“推進金融業信息化核心技術安全可控。聚焦信創發展趨勢,支持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領域核心技術創新,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金融領域信息技術創新生態體系,持續提升金融關鍵軟硬件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
校對: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