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當“20分鐘公園效應”成為不少人的新寵,類似的低時間成本、低金錢成本的“精神快充”正在悄悄走紅。不必滑雪、飛盤,只要走出家門,無論“野躺”“抱樹”,還是通勤路上追逐晚霞都算,這樣簡單易行的“懶人式戶外”讓更多人開始嘗試。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相當長的時間里,戶外運動都與高門檻、有風險息息相關。一些人將18世紀歐洲探險家競逐攀登阿爾卑斯山作為現代戶外運動的起源。而后,集合野外生存、狩獵、博物于一體的專業項目,融入到軍隊野外生存訓練當中。戶外運動,一度被認為是時間充裕、資金雄厚、專業過硬的小眾愛好。
今天,當普通人也積極嘗試溯溪、攀巖,公園內外充滿露營、騎行的人群,帶有平替意味的“懶人式戶外”,成為更多人將戶外嵌入生活、在運動中追求幸福的新方式。無論是躺在草地上呼吸青草的香味,是在河邊路亞體驗一次“愿者上鉤”,還是把外賣叫到公園的“輕量化野餐”,騎著共享單車刷圈打卡的“低成本騎行”,走到“沒有天花板的地方”便算得上參與,項目豐富、選擇不少,戶外運動的大門第一次向那么多人敞開。
圖源網絡
“懶人式戶外”緣何流行?滿足社交需求、提供適度刺激、鍛煉強健身體等自不用多說。在此之外,技術進步、文化普及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也為流行風潮提供了堅實基礎。畢竟對大自然的愛、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自古皆然,只是長期以來的山川阻隔、入門不易,讓戶外體驗百般風情只在少部分人中間流行。
近年來,地鐵、高鐵讓周末穿城跨市不再是奢望,社交媒體令“小眾秘境”難再成為“私家珍藏”,碎片時間里的“說走就走”給了更多人投身戶外的底氣。喜歡到室外撒野、到自然徜徉的人多了,相關產業與基礎設施也應運而生、日趨完善。
在貴州荔波,小七孔景區增加瀑降、漂流等項目,“看山水”的游客因“玩山水”愿多留兩天。在浙江多地,本不高聳的丘陵山地加裝貼心電梯,無論咿呀學語還是步履蹣跚,每個人都有了平等的機會到高處吹吹山風。大學生兼職博物講解員、觀鳥團成為親子游新寵。即便并非專業人士,憑著手機拍圖上傳便能智能識別溪邊的花花草草。戶外不應只是身體的苦修、感官的享受,更是人與自然互動交融,感知認識廣袤世界的嶄新入口。也正是有了更多理性與知識的收獲,讓“懶人式戶外”區別于簡單的消遣,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位資深“驢友”曾這樣介紹自己鐘情戶外的理由:越發舒適、安全的生活消磨著勇敢者的壯志,走到自然中尋求有益的刺激更能令我們感悟到,生活需要體驗、幸福來之不易。或許多數人并不追求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但放下手機、走到戶外,任感官為輕風吹拂、讓思緒在自然中馳騁,這樣的戶外即便有些“懶”,又有何妨?
這正是:
見天地不必跋山涉水,游戶外更可徐徐行之。
大家晚安!
(文|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