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老家村里有幾個學生高考考了500多分,還有一個600分以上。
雖然沒有考上頂尖學府,但他們沒有辜負祖輩的期望,考上一個大學,離開農村。
在人口流失很多年后,農村依然持續向外輸送高考生,為城市注入活力。
都在說寒門難出貴子,其實永遠都是如此,但在我看來歷史從來不像今天這樣給寒門學子一個像樣的機會。古代所謂的寒門是指底層貴族,并不是平民,平民沒有門第。這里拿來指普通百姓。
受教育機會一直不平等。封建王朝做官考取功名的基本上都是大戶人家,家有積蓄田產才能請來私塾教師,才有機會上學,趕考所需不菲,范進不勞動,能堅持如此之久,需要家族幫襯才行。民國時期選拔人才已不講究出身,但金庸、錢鍾書這樣的江南家族也是人才輩出,魯迅寫自己墜入困頓,其實家境依然可觀,住大院子有不少耕地,他的學生許廣平,更是廣東名門之后。那時候的大學生,應該大多是這種有點背景的家庭。小地方來的小地主后代,在學校里就有點自卑了。
讀書是奢侈的支出,普通家庭走不出第一步。大多數家庭讓孩子讀私塾,也就是簡單認幾個字,早早開始勞動。我家祖輩有一個爺爺讀書,需要其他幾個兄弟種田才能供養,沒有讀出來,留下讀書人的痕跡是做事斯文。對普通人來說,讀書投資大,看不到收益。
新中國后,很長一段時間農村人實現階層跨越的踏實路徑是招工和從軍,高考太難,很少有人通過高考改變命運。我小時候村子出一個中專生已經讓人津津樂道。高考不包分配這樣的新聞,都能勸退很多家庭,貧困家庭出身的孩子懂事早,家里農活多,很多精力被家庭牽扯。父母眼光有限,疏于管教和指引,大多早早輟學,有些本可以在初中高中階段爆發的學子就此埋沒。考不上大學不如早日就業,還可為婚娶賺些資金,有些就選擇外出打工。家庭面臨的經濟困難,讓孝順的子女面臨取舍問題,如果幾個子女學習都好,總有人要輟學供應其他人。
但是從2000年開始,普通人的后代考上大學的越來越多,有些還讀了碩士、博士。這些人走出農門,見了世面,獲得較為穩定的工作。
眼前的案例鼓舞家長們持續投入,父母的眼光也變得長遠,愿意持續投入。經濟改善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收入提高、機械化耕作,孩子不用再參加勞動,獲得和城市孩子一樣全心全意學習的機會。
這是很重大的改變,就是幾乎所有孩子都有學習機會,他們在求學過程中慢慢發現潛力,優秀的學子很難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而被遺漏,經過中招、高招,他們會被非常好的學校提前鎖定。我老家有孩子早早就到了縣城、省城上學。
縣城學校高考成績不佳,是因為好學生早早就被選拔走。
他們不能像出身家庭良好的孩子,年幼時就走遍大江南北,見識山山水水,參觀各種博物館,參加各種興趣小組,但因為有智商和毅力,也獲得了和那些優渥家庭孩子競爭的機會,這個機會是他們祖輩所從未有的。
雖然他們在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沒有課外名師輔導,沒有來自家庭的指導,但他們至少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這就縮小了社會差距。這有點像科技改變生活,人們有了手機,有人用蘋果,有人用紅米,但基礎功能上差距并不大。有人用好的電器,有人用差一點兒的,但基本功能都有。如果一些科技只能為少部分人掌握,就會迅速拉大人與人的差距。
校對:劉星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