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黃牛”代搶大額存單的消息,將高息大額存單額度緊俏背后的亂象暴露在聚光燈下。
“今日份搶大額存單,這個利率超香!”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曬出“蹲守”某銀行大額存單轉讓專區的成果:一張剩余期限919天、年利率3.5710%的20多萬元存單。
隨著存款掛牌利率越來越低,中小銀行的大額存單開始吸引投資者的目光,而“黃牛”代搶大額存單的亂象也逐漸暴露。
受訪專家提醒,投資大額存單的消費者應綜合考慮市場利率變化情況、產品是否具有可轉讓性、轉讓價格是否合理以及潛在的合規風險,而通過“黃牛”代搶的行為,涉及違反銀行的銷售規定和金融監管政策,雙方都可能面臨處罰。
中小銀行大額存單遭搶購
隨著銀行存款掛牌利率的又一輪下調,如何鎖定更長期、更高的存款利率,成為不少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近日,不少投資者將目光轉向了地方中小銀行,尤其是部分仍提供較高存款利息的民營銀行。而大額存單轉讓區更是成為網友們“蹲守”的聚集地。
某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心滿意足地曬出自己搶到的大額存單,部分利率在3.5%以上,剩余期限接近三年。與當前三年整存整取1.75%的掛牌利率和浮動后也難上“2”字頭的執行利率相比,上述存單的吸引力毋庸置疑。
“這種利率很少,幾個月有一次。”其中一位網友表示。也有網友直言,特別難買,沒事可以多刷轉讓區。
8月7日,記者致電網友“經驗貼”中熱議的一家地方城商行,發現該行線上及線下的大額存單額度均已被搶購一空。一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短期內都沒有額度,而且該行也即將下調利率。“如果可以購買面向新客群體的大額存單,或許會好搶到一些”。
縱觀當前的大額存單市場,有額度的銀行大多利率已經下調,利率高的則不容易搶到。記者點擊部分國有行和股份行在售的大額存單列表,各類門檻和期限的大額存單額度不少,但利率并不吸睛。以某國有大行為例,一款三年期100萬元起存的大額存單,年利率僅2.15%,與該行浮動后的三年整存整取執行利率區別不大。
“我們所謂的大額存單,其實就是在銀行的基準利率上有一定上浮空間的產品。現在對于‘大額’,利率上已經沒有明確區分了。”一位股份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以前的大額存單,二三十萬元起存,或許能上浮0.1%的利率,但目前在我們行存5萬元和存1000萬元利率(相同期限)都是一樣的。”
“不少投資者追求較高的固定收益,部分銀行發行利率較高的大額存單往往供不應求,但追求高利率的同時,也需要注意風險。”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ZIBS)助理教授邵輝直言,“例如,中小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參差可能導致的信用風險、大額存單轉讓市場的流動性及監管政策不確定性下的潛在風險、存單‘黃牛’帶來的個人信息泄露和資金安全風險等。”
催生“黃牛”暗藏風險
“命中率幾乎百分百,今天剛搶的,只教方法。”某交易平臺上,大額存單“黃牛”賬號依舊活躍,部分購買界面還顯示有幾百次的瀏覽量。不過,記者在以消費者身份與商家溝通后發現,雖然確有涉及交付個人支付信息以幫忙代搶的黃牛生意,但也有部分掛著“傳授大額存單搶購方法”的個人賣家,實為引流開戶的銀行員工,并通過“指導”投資者何時有存單額度放出的“信息差”賺取費用。
邵輝提示,“黃牛”代搶大額存單可能違反了銀行的銷售規定和金融監管政策,投資者和代搶者都可能面臨處罰。同時,投資者在代搶過程中需要提供個人銀行賬戶信息,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可能導致資金被盜或身份被冒用。投資者應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避免向不明身份的中介提供敏感信息,并選擇正規渠道進行交易。
“催生大額存單‘代搶熱’,一方面在于當前兼顧收益與風險的替代品確實比較稀缺,大額存單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在于部分銀行機構對大額存單的購買形式沒有實施精細化管理。”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分析道,“早在智能存款存在的年份,就有銀行機構對此類搶購采取優化舉措,通過不定時放量、限制ip、開設白名單等方式來供應存款,也能夠一定程度上與打擊外掛技術形成互補,從源頭杜絕‘黃牛’的產生。”
存款利率下行、高息大額存單緊俏,銀行和投資者分別需要注意什么?
“面對利率下行和大額存單緊俏的局面,中小銀行應加強產品創新,提供差異化服務,同時優化風險管理,確保資金安全。銀行還應加強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誤解和投機行為。”邵輝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有購買轉讓區大額存單的投資者分享,部分銀行對轉出利率會進行管控,轉出時自己可收取的利息有限。對于購買大額存單產品的投資者,邵輝建議其綜合考慮市場利率變化情況、產品是否具有可轉讓性、轉讓價格是否合理,以及潛在的合規風險。
“對于投資者而言,轉向中小銀行的大額存單或轉讓區尋求更高收益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充分評估風險。”邵輝直言,“投資者應仔細研究銀行的信譽和財務狀況,避免過度集中投資。同時,應關注市場動態,適時調整投資組合,實現資產多元化,以降低風險。此外,投資者在參與大額存單轉讓時,應注意轉讓規則和潛在成本,理性判斷轉讓價格是否合理等,還應評估自身的資金流動性需求,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及時變現,避免因提前支取而造成不必要的利息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