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日前,國務院國資委明確進一步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負責人業績考核。前期,相關部委已推動央企把上市公司的價值實現相關指標納入上市公司績效評價體系。最新明確事項被業內視為推動央企持續加強市值管理的接續版本。
把市值管理成效納入對央企負責人的考核,將引導央企更加重視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這既有利于央企的持續健康發展,也有助于資本市場健康平穩運行和投資者信心回歸。
從近兩日二級市場盤面反應來看,以“中字頭”為代表的央企公司明顯獲得資金青睞。這說明,中央企業持續加強市值管理作為催化劑,引領了資金投資的新預期。
但這背后是多元因素疊加的結果。央企資產質量穩健、高股息公司吸睛等因素都提高了資金對于上市央企的投資回報預期,引導提升資金對央企價值的認同,催生了資金對于“央企紅利”的熱衷。
放眼資本市場,除個別案例外,央企、國企一直是市場化增持與回購的重要力量,也是依靠產業運營實施現金分紅的重要力量。近兩年來,以中航電測重組等案例為代表,央企、地方國企還成為借助資本市場優化資產布局、推進專業化整合,實現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些無疑都是穩定預期、傳遞信心的基礎。
提振央企市值信心,根基依然在于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生產要素的優化,最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新質生產力應成為央企加強市值管理、夯實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底座。其間既包括技術的革命性突破,也包括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還包括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在央企和地方國企中生長出類似華為、比亞迪等賽道級王者。
當然,這個過程絕非易事,尤其會對各大主體的掌舵者提出新挑戰——既需懂戰略、懂管理,也需懂科技、懂創新。按照部署,相關部委將繼續構建定位清晰梯次發展的上市格局、持續發力提高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水平等作為工作重點,但諸多落地層面的細節也值得重視。例如,如何提高與投資者的溝通效率,增強與媒體等第三方平臺的交流,如何進一步做好信息公開等,此前的某些慣性作法,都有待進一步改善。